可折叠玻璃、液态金属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耐高温消防灭火服......这些听起来就“高精尖”的新材料在30日举行的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路演上集体亮相。
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路演现场
(资料图片)
材料新智造,绿色新赋能。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与黑龙江省工信厅、科技厅联合主办,来自新材料领域生产类、应用企业、科研机构、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的700多个参赛项目,经过近一个月的初评、复评,最终选出“新材料产品奖”和“新材料应用奖”两个赛道18家企业参加终评路演。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液态金属柔性可穿戴传感器”项目在路演现场收获了很大关注,路演人王振佳介绍,液态金属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将水凝胶和液态金属这两者结合在可植入器件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相对市场上现在常用的一些材料来说,他们采用的水凝胶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液态金属相对水凝胶导电性比较强。液态金属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可对人体的一些指标进行监测。团队组装了一个心电监测的小设备,贴到胸前就可以在手机软件上有心电图显示。“目前,产品还在实验室阶段,本次参加比赛,希望认识更多新材料方面的专家和同行们,能够向他们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王振佳说。
路演人进行项目介绍
同样抱着学习态度来的还有时翌民,他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他的路演项目——“格物穷锂”生物制基锂离子筛引领者,针对新能源锂电池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创新尝试。“现在锂的主要用途在新能源电池上,我们做的工作就是高效提锂,在青海、西藏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效地把锂资源开采出来,同时把成本降下来,将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比赛很专业,请到了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通过路演实现自身的提升,也希望接触更多的投资方,更好地推动成果转化。
据大赛主办方介绍,举办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目的就是希望促进新材料领域技术进步、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针对性解决企业在新材料研发应用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健伟说:“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全国的各个行业了解到石油企业面临的攻关难点,也有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张健伟的路演项目是“兼具井壁润滑和界面增强的新型双效钻井液添加剂”,她说,“我们的产品属于钻井液添加剂类,可以提高油气井固井质量,并降低井壁摩阻,为油气井钻井提速和后续大规模体积压裂高效开采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材料已经应用于吉林油田、冀东油田等四大油田的7口水平井,固井良好率高于95%,润滑性与同类产品提高30%,成本降低50%,应用前景广泛。
一直以来,石墨尾矿的资源化利用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尚未攻关的技术难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石墨尾矿规模化、低成本合成硅钙基晶须纳米新材料产品”路演人孟凡娜说,在黑龙江省工信厅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与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迅速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开发石墨尾矿规模化、低成本合成硅钙基晶须纳米新材料产品。希望通过参加此次新材料创新大赛,能够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寻找战略投资者,如果有企业对产品具有独立研究开发意愿,团队将无偿提供前期所有实验结果。
评审专家认真聆听
西南大学教授、本届大赛监督仲裁组成员张龙琳在终评路演结束后评价道,首届新材料创新大赛作品数量比预期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作品的质量非常高,整个评审过程包括今天的终评路演都非常规范,公开公正公平,同时紧扣“材料新智造 绿色新赋能”的大赛主题。
张龙琳说,“当下国家提倡产教融合,通过这场比赛我深深感受到,黑龙江的企业、行业和院校这种深度合作的能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