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静
日前,修正药业集团、北京华兴四季林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纷纷到龙江考察布局,或建药材加工厂或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他们看中的,除了“寒地龙药”的独特品质,更有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重特色强品质
“寒地龙药”创下多个“第一”
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发展处处长修国辉介绍,自2019年以来,在加快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目标的引领下,我省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推进举措,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以年均70多万亩的增速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刺五加、沙棘、人参、板蓝根和紫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51万亩,比上年新增91万亩,同比增长35%,占全国同年新增面积的60.6%。药材总产达70.9万吨,同比新增18.9万吨,增长36.3%。产值有望接近200亿元,提前三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在中药材布局上,我省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中药材生产持续向优势区域、优势品种聚集,一批“平贝之乡”“紫苏之乡”“黄芪之乡”“五味子之乡”“刺五加之乡”相继叫响。2021年,以“龙九味”为主的优势品种面积达到226.4万亩,占64.7%,同比增长114.3%。其中,围绕全省“六大”优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了大兴安岭高寒区黄芪、金莲花;小兴安岭丘陵区刺五加、五味子;西部平原风沙干旱区关防风、柴胡、板蓝根;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半山区人参、西洋参、刺五加等优势布局。全省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总数达到25个,累计培育区域品牌163个。检测表明,我省道地药材种质纯正、品质优良、药性突出,林口黄芪的黄芪甲苷是药典标准的5.3倍、杜尔伯特防风的升麻素苷和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是药典标准的4倍。此外,铁力平贝、穆棱人参、清河五味子、依兰赤芍、林口黄芪、泰来和大庆市大同区板蓝根、依安防风、桦南紫苏等道地药材公共区域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
重布局强监管
“寒地龙药”标准化生产
为了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省政府成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制度。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全国农业系统内唯一的专抓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部门——中药材发展处,各地相应成立中药材组织机构,配齐专职人员,基本形成了省级统筹、市级推动、县级主抓、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省农业农村厅一边扎实推进中药材道地化种植,一边抓规范化生产。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制定道地药材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构建覆盖种养、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引导各地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质量追溯管理和绿色有机认证,培育和打造公共区域品牌。目前全省产地初加工企业总数达173家,初加工能力达到24.7万吨,分别比2018年增长165%、236%。加工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拣选、清洗、干制、切制、包装等,向精制饮片、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和配方颗粒、精深加工领域转变。
重产业强品牌
“寒地龙药”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中药材主要品种种植效益均高于主要旱田作物,平贝、五味子、人参等中药材亩均效益均高于主要旱田作物20倍以上,尤其是平贝,高达55倍。2021年,全省中药材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户均增收20%左右。新增种植面积91万亩,拉动土地流转价格提高350元/亩,增加收入3.2亿元。仅起收一项拉动劳动用工32.8万人次,增加收入10多亿元。
“中药材不挑地,林下、林辅用地、丘陵漫岗,它们都能顽强成长。”修国辉说,“发展中药材产业不用担心与粮争地。我从省林草局了解到,全省有3000余万亩林辅用地,丘陵漫岗地更多,所以说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学斌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部署,加快推动生物技术赋能农业,2022年,我们要立足全链条谋划、全要素推进、全方位服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服务链的‘三全、三链’发展思路,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问题,采取行政推动、规划引领、政策倾斜、典型引带、绿色发展等举措,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任务目标,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四个农业’的当下,在中药材的发展上,我们更要用科技之手,保质量,强品牌,突出绿色发展,不但在面积和产量上有突破,更要在建链、延链、强链、壮链上谋发展,继续加强中药材的科学研究和评估,真正把中药材做成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让‘寒地龙药’的招牌更亮,让生物经济落地开花。”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兆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