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11日,短短4天时间里,东莞为高层次人才共计举办了十余场活动,不难看出,东莞求贤的秘诀之一在于“礼”。
求贤若渴,待贤以礼。音乐节、同心行、人才晚会……一场场精彩的活动不仅发出东莞呼唤高质量人才的信号,更是串起了来莞人才的心,让人才了解东莞、熟悉环境,在交流中与城市同呼吸、共感受。
同心同行凝聚“莞爱人才”共识
南国冬日,在大岭山森林公园,一群身穿蓝色马甲的徒步者穿行在公园小道上,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学党史知莞情”东莞高层次人才同心行·生态徒步活动的现场。当天,近300名高层次人才精神抖擞,随着主持人的鸣笛声,迈着轻快的脚步出发了。
沿途,高层次人才欣赏着秀美的岭南风光,呼吸着森林公园清新的空气。“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和这么多同伴并行,一路上我和同伴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便到了终点,希望东莞多举办些类似活动,给我们提供更多交流平台。”来自石排医院的高层次人才姚秀英说。
如果说同心行·生态徒步活动吸引着众多中年及以上年龄层的人才参与,那么,在松湖畔举办的“声动松湖”高层次人才草坪音乐节则更多吸引了年轻人才。
“声动松湖”以草坪音乐节为载体,携手大湾区高层次人才与东莞广电主持人、东莞本地音乐爱好者共同演绎音乐盛会,演出阵容显现出满满的“莞味”。除了有好听的音乐,活动更有许多互动环节,呈现一场交互性强、感染力强、精彩纷呈的星光草坪音乐派对。
在为期4天的人才活动中,像同心行和“声动松湖”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它们都释放出东莞重视人才、礼遇人才、尊重人才的信号。
位于广深之间,东莞长期以来面临着城市虹吸效应,观察人士认为,破局一方面需要东莞在引才工作上上“硬菜”、放“大招”,另一方面,要以真心诚意来引才聚才。
近年来,东莞在礼遇人才方面做了不少文章,赢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致好评。
为了让人才能推窗见景、开门见绿,诗意地栖居在东莞,松山湖片区百里见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共科技一色,连见惯了各大城市风貌的中科院院士,来松山湖后也拍手称好、流连忘返。
为了让人才享受政府优质服务,东莞持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依托“一网通办”等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优惠“一键申请”、人才需求“一口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力争让各类人才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
为了让人才在东莞不仅有事业,更有寄托和情怀,近年来东莞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推动人才广泛参政议政。此外,在城市重大事项上,东莞注重听取专家意见,支持高层次人才参与重大政策咨询、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标准制定,不断加深人才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用心用情持续释放引才聚才活力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人才,造就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经济辉煌。
为聚天下英才,东莞坚持用环境留人,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坚持用情感留人,营造人才扎根的“幸福港”。
在12月9日举行的“才耀东莞筑梦未来”东莞市人才之夜上,众多在莞邑大地上取得优秀成绩的高层次人才出席活动。他们中有人获得国家级科学奖项、有人在莞开办企业、有的通过“莞邑工匠”“粤菜师傅”等平台走上更广人生舞台……
东莞高层次人才代表、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CEO余旸表示,自归国以来,省市提供的优才政策对他及公司的帮助很大,东莞求贤若渴、爱才重才的城市精神给他坚强信心,使他坚定不移地留莞发展。
过去五年,东莞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体系构建、资金投入、平台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服务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人才工作呈现各类人才加速聚集、高端人才增长迅速、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特点。此外,各类人才载体建设提质增效,科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等载体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为人才留莞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干事创业平台。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表示,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人才局面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东莞要持续给人才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舞台、更好的环境和服务、更好的归属和认同,打造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形成近悦远来、群英荟萃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未来,东莞将从持续优化城市环境,提供贴心高效的人才服务,提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持续关爱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重才爱才的氛围,助力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行稳致远,更上一层楼。
■数读
●2010—2020年,东莞市财政投入各项人才工作资金超过50亿元。
●连续7年开展领导干部“点对点”“面对面”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帮助人才解决问题近3000个。
●筹集人才房2.2万套。
●推行“优才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20多项便利服务。
案例
东实新能源:
从“无人应聘”
到人才济济
“约了好几个面试候选人,定位发出去后,却没有一个人来!”东实新能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刘清笑介绍,因地理位置偏僻、知名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公司成立之初招人是“老大难”。
“东实新能源”全称东莞市东实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司于2013年成立,地处偏僻的麻涌镇大步村海心沙岛,是东莞市属国企东实集团全资子公司。东实新能源依托东莞市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地占地面积716亩,总投资约50亿元),致力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教育等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
8年间,从10人发展到500多人,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超40%,汇聚高层次人才,承接多个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整体离职率不到2%……得益于人才提质工程、人才锻造工程、人才强基工程、人才改革工程以及人才优化工程这“五大人才”工程的建设,东实新能源的人才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海心沙岛也从无人小岛发展成为了人才高地。
王望龙、雷鸣就是人才高地中的一员,两人均是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2019年通过第二批东莞市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来到东实新能源。如今,二人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领军人物,并各自拥有研发团队,专攻餐厨垃圾处理中的厌氧罐起泡严重及浓缩液、铝灰渣等危废处理项目的技术难点。截至目前,东实新能源共成功申报“一种厌氧浮渣收集处理系统”“一种废矿物油再生利用的蒸馏装置”等十余项专利。
东实新能源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东实集团人才战略的缩影。近年来,东实集团将人才工作作为党委大事要事,将人才战略作为发展第一战略,以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抓手,建立一整套现代化、规范化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实施了一系列“聚才、锻才、育才、爱才”举措,形成了“以人才驱动发展、以发展成就人才”的良好局面,企业人才队伍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之势,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积蓄了强劲动力。(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唐卓记者吴擒虎陈启亮施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