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我国养殖鲤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关于鲤,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扩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鲤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早在上古时候,鱼作为祥瑞之物,常特指鲤鱼;鲤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更是传统年画中的主角,寓意衣食有余、年年有余;“鲤跃龙门”“孔鲤过庭”“涌泉跃鲤”和“卧冰求鲤”等关于鲤鱼的典故更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关于鲤的养殖,早在公元前473年的《养鱼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发展到当今,鲤在我国诸多流域的各省份中均实现了成功养殖。其中,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鲤养殖大省,2021年年产量为22.7万吨,在全国位列第二。

2022年夏天,我国第一个鲤抗病新品种——镜鲤“龙科11号”通过审定,该品种抗病力显著提高,成活率提高14.8%以上,近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鲤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贾智英研究员,为我们讲述了培育鲤鱼品种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资料图)

贾智英研究员

突破抗病选育技术瓶颈 鲤抗病新品种诞生

多年来,我国鲤养殖年总产量一直维持在300万吨左右的高位,不断涌现的鲤新品种为鲤产业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2年,全国鲤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已达到32个,是品种最多的单一鱼类。而贾智英研究员所在的团队所育成的鲤品种占到了三分之一。

“以‘抗病’为选育目标,我们团队应该是国内最早那批吃螃蟹的人”。选育初期,很多专家提出质疑,认为以“抗病”为选育目标不可行。虽然立项艰难,但贵在坚持,团队进行了大量调研和考察,发现每次疾病爆发之后总有百分之几的鲤个体可以存活,这百分之几或许就具有先天的遗传抗性,多次的感染实验也印证了抗病选育遗传基础的存在,抗病选育规划才得以立项启动。

2004年,一场前路漫漫的选育工作开始了,直到2018年选育性状稳定,经过3年生产性能对比试验,2021年申报新品种,2022年获得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前后历时18年。贾智英研究员说,这主要得益于鲤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传统选育方法在这个时间或时代内很难达到选育预期。

谈到该品种的优势,贾智英研究员说,镜鲤“龙科11号”主要优势为抗疱疹病毒病(CyHV-3)感染,具有成活率高、鳞片少的特点,可有效助推鲤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已在我省推广2000余万尾,养殖面积5000余亩。下一步将在全省、乃至全国鲤主养区建立多个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面,加快该品种在全国的推广步伐,最大化保证各地可获得该品种的优秀苗种,让品种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该品种的培育实现了品种创新突破,为乡村振兴、种业发展注入“芯”动力。

团队协作破解鲤“种”难题 促进产业发展

新品种培育离不开团队合作,谈到团队,贾智英研究员很自豪:“我们团队目前已经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11个,是国内形成鱼类新品种最多的一个团队。”贾智英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也是我省鱼类育种领域的传统优势代表队。同时该团队还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鲤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鲤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所在团队。

自该团队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北方特殊生境下的鱼类良种选育这一核心问题,致力于解决区域、乃至全国渔业产业所遇到的有关“种”的重大技术问题,从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到优质新品种培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贾智英研究员在工作

贾智英研究员说,本团队既有从事多年鲤种质收集、鉴定、新品种现场选育的成员,又有从事实验室分子、细胞水平研究的成员,还有从事新品种推广示范、养殖模式构建等方面的成员。目前团队已建设成为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学科方向优势明显、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能够胜任从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养殖模式构建、推广示范等“育、繁、推”一体化的的新品种培育工作。

目前该团队收集保存鲤种质近20个,创制具有抗病、肌肉品质优异、饲料转化率高、易捕等性状鲤种质10余个,育成鲤等新品种11个,是保存我国鲤种质资源和培育我国鱼类新品种最多的团队。团队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等已在新品种的培育中得到成功运用。近年来,该团队已逐步形成了鱼类育种特色明显,产业所需新品种、新养殖对象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团队获得各级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鲤”产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让鲤鱼“游”得更远

众所周知,在经济价值方面,在大宗淡水鱼中,鲤鱼价格一直处于中低位,贾智英研究员认为,鲤产业急切需要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来实现提质增效,从而拓宽鲤鱼的产业发展之路。

贾智英研究员说,鲤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驯化养殖的鱼类,也是当今世界养殖范围最广的鱼类之一,是普通民众能消费得起的一条鱼。通过较高的良种贡献率、成熟的养殖技术、稳定的产品供应,鲤已成为一条大宗淡水鱼。但相对于其他大宗淡水鱼,鲤价格一直处于中低位,虽然对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长期来看,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人工费、燃料动力费等成本持续升高,非常不利于鲤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贾智英研究员在工作

贾智英研究员认为,传统的以单一追求高密度、高产量,以开放式用水来维持鲤池塘高密度养殖的生产方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池塘养殖在追求高产的同时,残饵和粪便不仅导致池塘环境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同时也反噬到养殖对象鲤本身,导致其品质下降。市场上土腥味重、色相差的低品质鲤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鲤整体上的评价。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新模式创新与实践,是实现鲤“高品质”目标追求和价格突破的有效途径。

贾智英研究员建议,应结合区域优势,将鲤产业积极对接休闲渔业、稻鱼共养、产品加工等,努力打造有机、绿色的品牌,还可以结合鲤文化地方历史优势,打造地理标识等。这些必将加快鲤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有效促进鲤价格的提升。同时,鲤绝大多数从业者是个体户,缺乏有效统筹规划与有序引导,技术与管理运营水平低下,产业受制于市场与销路,物流对其影响巨大。积极培育和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加快组建各级鲤养殖合作社或联盟,有序引导市场竞争、增强抗风险能力,应该是当下鲤产业亟待重点关注的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