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凌晨5点,49岁的周德华已经起床开始工作,“得检修一下翻地机,接下来就得开始秋整地了,进行黑色越冬……”10月11日,记者拨通周德华的电话时,耳边是呼呼的风声,他拿着电话边说边干,已经开始为第二年的水稻种植做准备……

10月10日,作为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水稻科技示范户,周德华种植的400亩水稻已经全部收获完毕。从对水稻一窍不通,到如今看一眼水稻,就知道出现了什么病虫草害,并且有系统全面的防治方法,这条路周德华走了26年。周德华说:“水稻生长收获的一生: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防病,每一片水稻叶子的长度有多长、平均穗粒是多少……这些都在我的大脑里,在我心中。”今年,周德华获得了2022年度《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称号。

科学种田意识强 成为科技示范户

1997年,周德华农专毕业来到建三江,开始接触水稻种植,“最初啥也不懂,开始时候种了一百多亩地,都是小机械,比现在累多了。”周德华表示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更得多学习。农场一有培训他就积极参加,一碰到种地能手他就请教。水稻种植的本领在积累中迅速增长,他也成为了水稻标准种植科技示范户。

“科学种田意识强、生产全程标准高、环境治理要求严、节本增产措施全”是周围不少种植户对周德华的评价,在农业生产上他相信科学,主动应用农场示范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

每年8月下旬,周德华的“良种试验田”就陆续迎来客人,来自各管理区的种植户到这里参观、学习,他毫无保留地根据引进优质水稻品系的栽培特性与本地土壤、气候等不同等因素,把引进的优质品系水稻的科学种植技术广泛推广,并且将自己的经验做法无偿分享给大家。

近年来,随着稻谷价格的下调,种植成本的增加,他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利润?2016年,周德华开始尝试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三江6号,并且全程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农药,年底周德华把实验种植的60亩优质品种水稻加工成大米,算了一笔细账,水稻加工成大米比卖水稻每亩多赚了300元。迄今为止,周德华带动种植户发展“自产自销模式”,面积达1200亩,将建三江绿色有机品牌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大力推进北大荒绿色智慧大厨房建设,他说:“这是最好的机遇,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大米协会,统一七星粳米品牌,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转变种植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创建地方特色稻米品牌,使绿色、健康、有机粳米品牌走向全国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敢“吃螃蟹” 成为新技术新设备引领者

2017年,周德华率先购进了一台侧深施肥插秧机,是农场最早应用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种植户之一。“每亩可以减少化肥用量3公斤、节省施肥人工5元左右,提高产量5%以上,而且侧深施肥的水稻长势均匀一致,抗倒伏能力还好。这项技术的应用,我的每亩地能多出六七十元钱的效益。”周德华连续5年全田应用侧深施肥机插技术,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讲经验、以现场培训的方式教做法,示范带动侧深施肥应用100余户,侧深施肥作业面积20000多亩,实现每亩增加效益40元至60元。同时,示范推广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标准成本种植模式,带动50余户,应用面积10000亩,实现每亩节本增效70元。

植保无人机如今深受种植户喜爱,周德华五年前就“玩的很溜”了。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不少经验:“无人机在飞草的时候,天气应该是低于四级风,风、湿度低于85%,温度在22℃以上,飞行高度在3米,飞行宽度在四米到四米半,这样的条件效果才好……”什么机型应对什么情况,对周德华来说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

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五年间,周德华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飞防累计为种植户水稻进行增产、防治病虫草害作业25余万亩,种植户直接增收200余万元。

在水稻种植上,周德华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旱平免搅浆、机插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控制灌溉、秸秆全量还田等多项农艺技术措施,确保了高产稳产,近三年来,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为七星农场大力推广实施水稻标准种植技术,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周德华的事迹经验被多次采访、报道。面对这些荣誉,周德华说:“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要当好北大荒现代农民,传递好更多更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让从事农业者成为最受尊敬羡慕的职业,为北大荒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