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雪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加入这个团队,是你一生中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E唯协会指导教师李海波在每年招纳新成员的开场白。2001年至今,E唯协会引导超1万名学生走上科创道路,培养顶尖优秀学员500余人。其中,这里走出了“蛟龙号”潜航员陈云赛、带领团队打破北美高校20年垄断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世界冠军的“中国队长”周翰文……
【资料图】
近日,哈工程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课”“训”结合
培育创新的“金种子”
E唯协会成立之初,只有两间60平方米的屋子和一些简单设备,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学校腾出21号楼的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共980平方米、十几个房间建成E唯协会的“大本营”,平均每年超过500名大一新生在这里接受科创入门辅导。
在哈工程,科创基地不止21号楼,校园中的启航活动中心,是一座近5000平方米的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拥有意识普及区、创客培养区、产品研发区、创业苗圃区、创业街区和创业咖啡厅“五区一厅”的递进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这座“创客殿堂”,将一批批带着梦想和勇气的青年大学生引来,让一粒粒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在创业中焕发灿烂的青春光彩。
“初听创新很难,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一步步实现理想。”哈工程团委副书记赵宁波说,学校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全价值链创新创业成长模式,坚持教育与实训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形成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体系,让学生放开手脚搞创新,激活创新基因、创业兴趣。
以赛促学
让创新人才破土发芽
在哈工程,几乎每位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最少会参加一项科创竞赛。学校的科创活动从单一的品牌竞赛发展为科创节,从“一院一品”发展到“一院一节”,据统计,哈工程每年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200余场,服务超1万人次,组织校级竞赛30余项,累计1.6万人次参与。
由“飞思卡尔”创新团队承办的“极速挑战”智能汽车赛、以小小的纸桥能承受上百公斤重量而“走红”的航建赛事,已发展为该校“一院一节”品牌活动;作为信息学院的特色活动,“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两大赛事把更多学子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被称为哈工程创新社团的“爱马仕”,E唯协会的赛事充满了挑战,会员们要闯过无人机、水下潜器、陆地平衡车、水面五人艇、四轴飞行器等大赛关卡后,才能获得水下机器人大赛的“入场券”。
多年来,哈工程以赛引创、以赛助创。为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顶尖科创赛事,该校在国内率先实施学生休学创业、“免修不免试”等激励政策,将学生参与情况及成果纳入学生保研、奖学金、学分、荣誉等。
与此同时,参加竞赛的获奖者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校贴心的创业服务:为每一位入围决赛的青年大学生参赛选手配备创业指导专家,一对一进行辅导,帮助评估创业项目的落地成熟度,分析创办公司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将更加坚定创业者们的信心。
全方位保障
让“双创”梦开花结果
近年来,哈工程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打造“一场一园一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一场”即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这里有创新成果展,有创业理论培训,还有研发经费、实验室环境、基本通用设备支持,是连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之间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平台。
“一园”即用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孵化培育创新成果,降低创业门槛,推动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一院”即用好龙江工程师学院这个平台,让教师、学生入企实习实践,推动创新成果与龙江企业深度对接。
学校还建立起“师资、经费、政策”全过程实践保障体系,聘请45名校内教师和86位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全方位指导;学校面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以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师生共创项目成功落地;出台《哈尔滨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管理办法》等20余项制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体系和师生激励政策。
“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既要顶天,更要立地。顶天就是继续在国际顶级的赛事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立地就是面向国家、行业发展需要,让老师和学生创业的激情和指向,深度融入国家社会发展。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档升级打造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哈工程名片。”哈工程党委书记高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