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出行已经成为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看似简单的扫码,却给一些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和没有手机的孩子们出行带来麻烦。如何破解?“反向扫码”在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上线,消息刚一传出就大受好评。现在,记者带您了解“反向扫码”48小时上线的故事——
3月10日8时30分:接到任务
齐齐哈尔移动与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研讨与汇报例会,会上当地政府提出了无智能手机的“一老一小”扫码难的问题,同时该类人群的出入登记以及核酸检测采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也亟待提高。
9时30分:今天不回家了
在了解了目标群体及难题后,齐齐哈尔移动会同当地社区代表、公安人员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成立6人研发小组。
规划部署组,杨方、王祥,负责开发申报程序;社区审核组,王辉、陈维维,负责开发审核程序;场所开发组,赵春荻、庄键博,负责开发“反向扫码”程序。
分工明确,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加班加点修复bug对于资深程序员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大家分别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家人今天不回家了。
“反向扫码”,从“你扫我”到“我扫你”,这一“反向思维”实践起来的难度是巨大的。
“反向扫码”
扫码量大、赋码难这些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等待逐一击破。
杨方,是齐齐哈尔移动政企事业部副经理,也是研发小组的成员之一。他说,首先面对扫码量大的难题,我们最初采用了缓存机制,但这样就不能实现核酸采集等信息的实时交互,因此又调整为并发机制,根据当地“一老一小”群体基数进行测算,目前可实现每秒钟7万人同时扫码。
解决了扫码难的问题,赋码又成为一个新的难题。为了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超额工作量,研发小组又研发了自主申报程序,由申领人自行填写身份信息、上传照片,最终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终端审核。
累了就靠在椅背上打个盹,饿了就泡一包方便面,为了时刻保持战斗力,研发成员靠着一杯又一杯的咖啡保持清醒。
3月11日16时:制作二维码卡片
研发小组实现主体功能的开发,并批量制作了8000余张二维码卡片。
17时:上线测试
17时,开始线上测试。
在模拟高并发测试时,卡顿问题出现了,通过上报市主要负责人协调省IDC做高并发预案。
随后,在测试核酸扫码时,又遇到部分卡片在扫码过程中无法完成核酸采集的问题,在排除各类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后,齐齐哈尔移动协调当地公安部门解决核酸打通问题的排查,同时与政府沟通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多种复杂情况影响反向码的申领,如孤寡老人儿女不在身边等特殊情况,暂无法快速申领并发放,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由政府提供名单,快速批量生成,并最短时间内发放到老人手中。
3月12日8时30分:成功上线
在经过48小时紧张的研发和测试后,“反向扫码”终于成功上线。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已制发60周岁以上6000人的二维码卡片,其余7900人的学生群体以及1200人的补充人员卡片也将于近日全部发放完毕。
记者 孙铭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