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春走基层

天津北方网讯:5日下午,记者走进医大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里,是“白衣战士”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

推开ICU厚重的大门,病房里如平日一般安静,在各种监护仪器运行时发出的“嘀嗒”声中,医护人员步履不停地穿梭在病床间,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下气管镜、吸痰、动静脉穿刺、翻身拍背、俯卧位通气……

重症医学科主任谢克亮说:“连日来,ICU一直处于高位运转状态,收治的大都是高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合并有各种各样的复杂、重症疾病。从接收阳性患者开始,全科30余名医生、130余名护士,持续高强度、超负荷奋战,绝大多数人都已经‘阳过’了。但即便体力透支、咳嗽不止,大家仍相互扶持、轮番上阵,尽己所能保障危重患者救治,对每一个生命都不抛弃、不放弃。”

就在此时,一场床旁治疗拉开帷幕。ICU里,张加艳副主任医师说:“大家做好准备,这个患者做气切!”

话音刚落,闫庆贺主治医师已将气管镜车推到患者床前,迅速做好术前准备。用超声确定穿刺位置,气管镜引导可视化操作,穿刺气管、放置引导金属线,扩张切口,置入气切套管,整个过程几分钟便顺利完成。

张加艳说:“这是一名重症肺炎患者,预计短期不能脱离呼吸机,需要气管切开帮助痰液引流及有效通气。我们做的是超声定位气管镜引导下的微创气管切开,创伤更小、出血更少、不需缝合,这项新技术尤其适合ICU危重患者。”

ICU的患者大多不能自主活动,家属也不能陪伴,因此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护士们的精细照顾。病床边,护士们实时关注着患者状态以及监护仪指标,同时还要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每名护士都练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监测每位患者的微小异常,观察、记录、翻身、拍背、吸痰,每个环节都得特别仔细。” 医大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沈悦好说,“我们是重症守护人,是退无可退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战壕’,守好我们的患者。”

“来来来,放好U型枕,准备翻身。听我口令,预备,起!”这样的操作,护理治疗组长、副主任护师高燕和她的5个伙伴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

重症肺炎患者救治需要俯卧位通气,做到“应趴尽趴”,总医院ICU成立了高燕等6名护士组成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小组,她们要负责每名患者的体位摆放、气道管理和管路维护,还要注意并发症预防和质量控制。

俯卧位通气听起来简单,施行起来却并不容易。记者看到,患者们身上有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胃管、尿管以及心电监护等连接,翻身的时候护士们都小心翼翼保护好这些管路不能脱出或折断,翻过来后还要特别护理好患者的头部,保护好颈椎和气管插管。这些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及体力,每次翻身都需要6个人一起完成,对护士的各项操作要求较高,也极为考验医护团队的默契。

生死攸关,所以不能怠慢;困难重重,所以彻夜坚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医大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一刻不曾停歇,极尽所能确保危重患者救治。

谢克亮说:“我们及时总结了重症患者救治经验,明确按照分级分层收治并根据病情风险分级管理,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救治。对于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来说,再苦再累都无所谓,患者能够转危为安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嘉奖!”

当前,我市以“保健康、防重症”为核心目标,全市各级医院均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为急危重症患者织牢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网,最大限度降低重症率、病亡率。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表示,我市为保障重症患者救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患者收治层面,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原则在定点医院──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救治,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三级综合、专科医院救治。全市按照战区制要求,各医院统一调配人员、设备资源;落实开放床位4%重症床位及4%可转化重症床位要求,加上专科医院相应床位,目前完全满足国家要求。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各大医院加足马力百分百收治可能住院的患者,截至目前共收治近12万名住院患者,全市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