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

当前,惠州着力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乡村振兴示范带,这是该市在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新“打法”。这一转变,意味着惠州将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和推动“三农”工作。

“要发挥出圩镇联城带乡的枢纽功能,让‘镇—村—组’三级联动成为乡村经济增长极。”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示范镇创建工作,探索“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把圩镇真正建设成为乡村治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中心,实现“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释放乡村经济乘数效应,走出有惠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美丽蝶变

打造30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

每逢假期,踏青赏花游、亲子欢乐游、乡村采摘游等乡村游成为惠州乡村的一抹亮色。

最近,博罗湖镇镇坪山村又热闹了起来,一辆接着一辆越野车驶入村中,玩越野、吃农家菜、还有娱乐设施可以带娃,对于这些来自东莞、深圳的越野车爱好群体来说,周末来坪山村旅游可谓“一举多得”。

这几年,坪山村为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一方面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村民利用村头巷尾荒地、废墟、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等,建设乡村“四小园”,为美丽乡村画龙点睛。

几公里外的柏塘万亩茶山,每逢周末同样游人如织。沿着新修好的木栈道走上茶山,翠绿的茶田中飘着淡淡茶香,近距离欣赏春色,美不胜收。为振兴茶叶产业,柏塘规划打造了一条约22公里的旅游示范线路,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古迹游览、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商品购物等丰富多彩的茶旅体验串联成线,让游客既能赏茶山美景,也能品茶、购茶,形成了一条龙产业带,有效带旺了沿途乡村经济。

当前,惠州正着力开展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高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按照“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原则,惠州注重产业导入,突出文化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绿色山水、蓝色海洋、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等优势,通过串点成线、连线连片、示范引领,打造一系列集农业产业、乡村漫游、农旅观光、文化体验、特色风貌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根据计划,到2025年,该市将打造形成30条可持续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愁有了载体,也让农村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自2018年以来,惠州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聚焦村庄清洁行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重点工程,全市8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去年,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将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九大攻坚”行动,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全域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果,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促进乡村绿化提质增效。

当前,惠州还把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沿线圩镇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一体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线”和“四乱”整治、绿化美化、房屋外立面整治提升,全域提升沿线圩镇镇容镇貌水平。

现代农业转型

搭建产业平台促进三产融合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集聚地,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平台。惠州正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全面激发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三产融合新活力。

在龙门县龙田镇的龙门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宽敞的稻米加工车间内,崭新的稻米加工机器正在运行,一粒粒稻谷经过全自动加工流水线,变身成为一袋袋精美的大米产品。“工作人员仅需坐在电脑前查看各项数据,系统便可智能化的操作完成去砂石、筛秕谷、脱谷壳、分米粒、抛光等一系列大米加工工序。”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鹏介绍说。

2018年,龙门县丝苗米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乘着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刘俊鹏和当地的多家农业企业牵头,投入千万元开展产业园建设,引进成套设备生产线和智能控制系统,用现代化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全面提高稻米加工效率。“我们将与更多种植户进行签订种销合同,一条龙保证原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了稳定的二产保障,刘俊鹏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底气十足。

惠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农业城市,拥有丝苗米、马铃薯、荔枝、南药、兰花、生猪、三黄胡须鸡、蜂蜜等诸多特色农业产业,以科技化、现代化赋能产业发展,是惠州各地的主要做法。

在惠城区汝湖镇,当地正推动甜玉米种植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深加工,将玉米制作成为速冻玉米粒或玉米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响甜玉米品牌;惠阳区良井镇则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打造佳禾阳光田园综合体、六谷裕兴农业公园等农旅结合项目,丰富乡村游客的体验,延伸提升水稻、蔬菜等主导产业的价值链。

去年以来,惠州共选出5个镇作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试点,确定了包括丝苗米、甜玉米、茶叶等13个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在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下,5个示范镇主导产业综合总产值达11.32亿元,示范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03万元,平均比当地水平高9.02%。惠州市农业农村局产业促进科负责人表示,打造“镇—村—组”三级联动增长极,构建开放、联动、园区化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兴镇、集群强镇、文旅活镇促进三产融合,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突破

联农带农推动乡村“三变”

刚刚过去的周末,惠阳区矮光村游客络绎不绝,住民宿、摘水果、品农味、逛祠堂,乐趣十足。当地村民早已准备就绪,把农产品、特色小吃拿出来摆卖,很快销售一空。

几年前,矮光村还是一处集体经济薄弱、人口外流、农宅荒废的“空心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委会大胆引入外来企业投资,村集体、村民资源资产以股份核价方式入股,把闲置资源改造成为乡村旅游项目。按照这个模式,村民每年可以得到保底合作费用,每3年还预计有5%的增长率。项目产生效益后,村民可以拿到20%的利润分红。

如今,矮光村摇身一变,成了一处拥有民宿、餐饮、旅游观光的现代化、综合性乡村旅游基地,年接待乡村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成为游客眼中的“网红村”。

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作为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惠州大力开展各类乡村体制机制创新与突破,也让联农带农、致富增收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2019年以来,惠州选取龙门县全域和其他6个县(区)58个行政村探索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三项改革试点,逐步解决宅基地失管、农民建房无序和农房风貌杂乱等问题,实现农民思想观念有转变、农民建房申报有门路、农房风貌管控有特色、农房颁证有途径、强化宅基地管理有路径、农村违法建设有遏制等“六有”改变。

2019年,惠阳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创新“两制两化三个一”治理模式;2020年,龙门县被确定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下,惠州正积极推动和探索7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更多公共资源和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等,加快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健全新型乡村生活体系,激发农村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