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8.70%。“十四五”时期,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言献策。在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的双重影响下,“银发经济”正跃上风口,养老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银发经济”机遇重重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前出炉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等。

同时,《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大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鼓励国内外多方共建特色养老产业合作园区,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看来,“银发经济”肩负着顺应老龄社会新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双重任务,空间无限,机遇重重。首先,丰富老龄用品和相关服务的供给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其次,发展“银发产业”可以倒逼市场和社会创新,有利于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助推产业升级。再次,老龄群体的财富积累可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产业发展还需引导扶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养老产业的痛点仍较为突出,行业亟须进一步变革。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其中民办占56.9%。这与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和愈发多元的养老需求相比并不匹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表示,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产品种类和内容相对匮乏,都是制约养老产业的因素。养老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急需政府给予引导扶持。

为此,孟丽红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以引导和促进养老产业的规范发展,建立养老产业市场开放的法律环境;可确立融资支持与财政支持的立法内容,确定养老与社会福利统筹规划的法律政策等,为养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同时,应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此外,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

“目前,养老机构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大量市场化机构处于微利状态,投资周期长,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表示,应推动更多社会资金有序进入相关细分领域。

对此,金李建议,可借鉴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的经验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基金。“目前养老产业有存量资金盘活、新增投资发展、资金结构优化的需求,也有稳定的现金流,通过类似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信托基金机制可规范资金使用,提升社会信任感,同时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量较低成本的长期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对国家投资的有益补充,推动产业迅速发展。”(本报记者 白舒婕 晏澜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