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春寒料峭,育秧大棚里农民播种正热火朝天。3月14日,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播下今春第一粒种子,比常规播种时间提前了20余天,凭科技“狠活儿”抢出龙江“第一播”,“种”下仓廪殷实的希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播种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覆盖着双层棚膜的15栋育秧大棚里,苗床平整延伸,育秧盘整齐摆放。一粒粒种子经过浸泡催芽,嫩芽已微微拱起。喷水、扬种、盖土、覆膜,一道道播种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七八天后,就能破土发芽。”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兴奋地说,今年首次应用大龄秧苗晚插新技术,抢农时、培壮苗,为的是做强高质高效有机种植。

育秧大棚内,多点分布的摄像头、传感器格外抢眼。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合作社是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实行水稻全生育期的数字化管理。育秧大棚里定时采集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监测秧苗长势,并实时传输到手机终端。而手机终端系统也与棚室温度控制装置相连接,指尖轻点即可“点火”升温或“熄火”控温,从过去的“人盯”变为轻松的数字化管控、自动化操作,更利于秧苗茁壮生长。

播种现场

“新技术应用+数字农业”让姚宏亮对今年稻米产能提升与农民增收充满信心。姚宏亮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覆膜田”技术发明人,自主研发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近年来,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新技术,发力数字农业,走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今年,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其中托管面积增加至8000亩。正在潮湿而温暖的大棚里忙着播种的姚宏亮告诉记者,应用大龄秧苗晚插技术,利用设施农业把水稻播种时间前移,水稻有充足的时间在棚室内生长,同时采用稀播技术,给秧苗足够的养分和生长空间,让水稻在棚室分蘖后再带蘖插秧,棵棵秧苗都会是壮苗。“今年特意选择了优质晚熟品种,每亩将增产300斤左右,而且米质优、口感好,市场价格高,农户将增产又增收。”姚宏亮说。

育秧大棚内多点分布的摄像头和传感器

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有机水稻基地和育秧大棚,坐落在加信镇太和村,这里是延寿县优质绿色稻米主产区。农户杨国庆把自己流转来的140亩稻田全部托管给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他对记者说:“利用新技术提前播种,还能为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抢出更多时间,可以比往年多种出一茬蔬菜,农户们都踊跃支持。”

走出育秧大棚,田野广袤无边,物联网视频采集及各类感知设备分布在远处田间。记者了解到,搭载卫星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覆膜插秧导航、无人机飞防导航,以及按数据分析智能化调解稻田水量等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将在刚刚播种的有机水稻全生育期呈现。“物联网+质量追溯系统+气候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也将助力有机水稻种植从“看天吃饭”变为“看数吃饭”。

播种进行中

姚宏亮告诉记者,去年秋季,育秧大棚黑土层做了深翻,铺上了厚度达30厘米的稻草,喷洒腐熟剂,再覆盖25厘米的黑土层,让今春苗床变成了“温床”,为早播做足准备。

科技备耕,种子先行。农户杨国庆说,春节一过,合作社就到各大科研院所选购了30多个品种的有机稻种,支起电饭锅与农户们一起品尝,共同确定品质好、口感佳、市场价格高的种植品种。

种地有新科技,营销有新模式。姚宏亮告诉记者,合作社12000亩水稻全部种植覆膜有机稻米,延寿“覆膜米”品牌越叫越响,大客户订单种植达8000亩以上,来自各大机构、电商集采平台的订户成为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尝到了甜头。

记者了解到,采用种植新技术抢前播种,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创新尝试。借助数字农业“加持”,提早播种、覆膜插秧,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将在秋收时开下龙江“第一镰”。

钱玺勇 记者 韩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