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天池
2022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图】
随后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目标是:未来五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0万吨左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
去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这让绥化市北林区金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农民们今年种地的底气更足了。
春节这段日子,合作社负责人刘艳伟每天都在为土地流转签约的事忙活着,他说:“今年我们准备流转2.6万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金宝表示,“2023年,我们优良品种覆盖率要达到100%,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20万亩以上。全力实施好肇东、海伦、青冈、望奎、北林等9个黑土地保护试点县项目,整县(市)推进保护利用。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
稳面积、调结构、增单产、提品质、转方式、抓防灾……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还将精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种粮潜力。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兆宪表示,抓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最可靠的“供应地”。
增产减损同时发力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全省将全面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发力。
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处长朱华生介绍,按照黑龙江省粮食机械化生产提质增产减损行动方案要求,将引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合适机具和机收方式,做到应收尽收,全面确保颗粒归仓。
他们将开展多种形式机收减损技术宣传,推进农民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广泛动员各地及时实现粮食机收。工作重心从只关注抢收到既关注效率更关注质量转变。
为确保秋收农机具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他们将组织专家在各地广泛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切实提高机手操作细节把控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指导机手将收获机械割台、脱粒装置等关键部位调整到相应适宜位置。通过对机收损失率数据的分析、研究,逐条梳理机收损失环节及产生原因,总结机收减损有效经验做法,完善机收提质减损技术模式,提高机收作业标准化程度。
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祝洪章建议,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粮食历年采收存储情况,评估主要农作物的减损范围,通过数字化智慧平台制定粮食节约减损宏观标准体系。
她还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应加强选育节种宜机品种,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推广北大荒SMART数字农业系统,推进现代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
努力实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种优则粮丰,种子是粮食之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2022年以来,我省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扩建省农科院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能力将达到20万份。启动全省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征集种质资源3048份。建立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0个。制定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区划布局,确定285个高产优质品种,指导全省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布局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34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占比87%,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40%。加强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开展良种创新攻关。研究制定品种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加快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优现代种业企业,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继续组织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等政策,推进生物育种创新和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努力实现保好种、育新种、繁良种、推优种同步推进,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