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广州召开“南沙区开展营智环境建设试点”新闻发布会,“营智环境”的理念、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试点思路等首次得到深度剖析。

自2020年9月,南沙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以来,一个一流的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格局渐露雏形。南沙在广州的指导下,提出全域打造一流“营智环境”的新理念,并得到市委组织部支持在全市率先开展“营智环境”建设试点工作。

在《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印发一周年之际,南沙再次释放人才工作新信号。这既是南沙承担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命,也是服务当前南沙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更是为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谋划的先手棋。

一个能拴心留才的南沙,才能做实湾区之心。

人才特区

新使命

南沙的人才工作,不仅是南沙的工作。

2021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1号文”《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赋予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使命。

“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是国家、省、市对南沙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南沙人才工作承担的新使命。”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家炳表示,打造一流“营智环境”,是推动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南沙也是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方案》提出,南沙要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流的“营智环境”是南沙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的有效路径。

在打响“营智环境”品牌过程中,南沙必将推动确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理念,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这将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夯实基础。

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南沙区)正式揭牌,成为南沙人才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载体。

作为一种新型的柔性引才途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中国科协广泛吸引和集聚离岸创新创业主体所采取的新举措。此类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人才“离岸”、创新“不离场”,这对一个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沙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正抢抓发展机遇,筑巢“引凤来”,加快打造联动湾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近年来,南沙招才引智力度十足,累计发放人才奖励补贴金额约18亿元,人才政策的虹吸力得到极大释放,越来越多人才聚集南沙。

南沙提出“营智环境”概念后,即得到了市层面的关注。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南沙全面启动相关研究建设工作,委托资深专家团队开展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并构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普适性特点的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由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构成,涵盖智力的引进、培育、发展、平台、保障等多方面的环境评价内容,为南沙打造国际一流“营智环境”提供了指引。该研究报告近期将正式对外发布。

产业发展

“蓄水池”

在城区的经济发展要素当中,人才占据重要一席。

南沙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营造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及其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实际上是在修好一本“产业发展经”。

在不拘一格揽人才的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高校落地南沙,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产业发展的蓄水池,可以帮助南沙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尽快形成一条有活力的“产学研”培养链条。

针对南沙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南沙将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南沙为产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后吴宝兰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毅然扎根南沙,潜心研究物理海洋学。“南沙的科研环境对于我们科研人来说十分友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都落户南沙,科创资源的集聚对于我们进行科研交流及实验室资源利用是十分有利的。”吴宝兰告诉记者,她的研究方向是深海大洋机制对我国近海环流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将服务于未来海洋预测预报系统。

近几年来,南沙区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频频为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大礼包”。去年,南沙区推出“科创十条”措施,重点围绕人才生态、原始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撑五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

“南沙的政策帮助我和我们团队实现了工作目标。”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南沙区优秀人才刘坚颇为感慨地说,从十年前初到南沙时的“白纸”,到如今与南沙大型纺织企业、船舶制造企业等企业紧密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南沙的政策为刘坚及其团队提供了一片成长的沃土。“目前,我们已有许多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奖励,部分有影响力的案例获工信部发布,可以说,这达到了我们来南沙建所的初衷。”

“这里有广阔的空间,有足够大的舞台,可以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实现事业理想和人生抱负。”发布会上,张家炳发出“招贤令”,“环境之于人才,犹如水之于鱼,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湾区竞合

人才经

一流湾区呼唤一流人才,这一点已成为共识。

“放眼世界著名湾区,无一不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广州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局长郑翔表示,打造一流“营智环境”是引领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必然要求,南沙要在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勇当尖兵,就要把打造一流“营智环境”融入营商环境改革一体推进,坚持“营商”与“营智”并重,“引资”与“引智”并举,实现从政策引才向环境引才的重大转变。

这种思路的转变在大湾区有迹可循。

2月18日,黄埔区委人才工作局(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人才工作局)正式揭牌,打造以人才工作局为核心,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教育集团为两翼,各职能部门、区属国企为主力军,人才协会、社会组织多点支撑的“一核两翼多元”人才工作网络;新年开工返岗之际,珠海近600名高层次人才,收到了温暖的新春祝福:一张由珠海市委书记、珠海市市长签名的新年贺卡,以及一份遵义珠海协作特产……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吴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来说,我们不缺人才、不缺政策,缺的是比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更加优越的环境。南沙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战略中探索“营智环境”,要在建设国际人才特区的大平台中探索招才引智的特殊规律,主动创造出生态群落,汇聚更多的新人才,让更多的创造力在其中诞生和孕育。

当前南沙正大踏步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全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高定位的南沙,需要有更大的格局思量营智环境建设。

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执信中学南沙校区等一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解决人才在南沙发展后顾之忧。张家炳告诉记者,南沙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这些举措,不仅是解决南沙当前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在未来参与国际合作中抢占先机。

从1.0到5.0,广州营商环境改革走到了第五个年头,正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张家炳在发布会上表示,实践表明,营商环境评价是准确把握营商环境状况、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抓手。南沙正是以此为对照,充分吸纳运用课题研究成果,结合南沙开发开放实际,科学构建一套覆盖全局、着眼实际、包容性强、兼具特色的南沙营智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珠江东岸,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公园,“深爱人才,圳等您来”代表着这座创新之城对人才的敬意。一江之隔的广州南沙,率先提出“营智环境”,在湾区竞合中如何念好人才经,值得关注与期待。(●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刘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