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中的塌河淀位置
如今的金钟河大街(环线内),基本是原来金钟河所在。
(相关资料图)
耳闸公园里的“耳闸界”石碑。
1739年的天津府图上的三条减河位置
从永金水库可窥过去塌河淀水域风光。白工 摄
天津北方网讯:过去,天津在遭遇洪涝时,会通过减河泄洪的方式,减轻水情对运河河道以及老城、郊区百姓的侵害。水归何处——重要的一处就是,以现永金水库为存迹的塌河淀区域。
塌河淀曾是海退形成的澙湖之一,宋辽对峙边界、明代移民聚落、水道泄沙泄洪……甚至周边地名形成都与之有关,历史上,与七里海湿地相连接的塌河淀,在天津发展进程中曾发挥着巨大作用。
退海潟湖 聚落成村
天津是由滨海荒滩向大都市发展的。
天津城市历史研究学者车笠介绍,距今7000年左右,海平面逐渐升高,海侵达到最盛时期,5000多年前,天津附近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地壳不断变动,沿海大陆架逐渐上升为陆地,使得天津成为‘退海之地’。”
南北朝时期,现在的天津市区、宁河、静海及宝坻、武清部分地区均为沼泽湿地,而且是“海水淡水交汇、潮汐涨落往复”的潟湖。在今宁河地区形成了“大河油淀”即今七里海,与之相连的就是相对较小的塌河淀,又称大河淀。
史料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西堤头合庄捐建津宁分界处木桥一座,“架于塌河淀通七里海小河上。时,塌河淀东流西堤头村经七里海入海。”
关于塌河淀的位置和范围,在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通志》中记载:“直隶境内,大泽有六,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塌河淀在天津东北四十里,周百里,南北广十五六里,东西长二十余里。”
塌河淀本身渔产野禽丰富。天津环境文化研究学者尹树鹏介绍,天津明代,朱棣下令山西加大移民的速度和规模,一批来自太原、平阳、潞州、汾水、泌水等府、州、县的居民迁居于此,几年之后,人丁兴旺,所居渔村得名“渔家铺”,后改名“宜兴埠”。
关于宜兴埠得名有多种说法,在尹树鹏看来,都与塌河淀有关,“我称它(塌河淀)为宜兴埠的母亲淀。”
塌河淀北原有24村,一处“萧淀”即今“小淀”,据传于萧太后有关。
宋辽边境 萧后传说
“宫殿塌陷入地形成塌河淀”的说法,也与萧太后相关。相传,大河淀地势一马平川,水甜草青,萧太后一眼相中,认为这是“天赐的牧马场”,于是在此修筑行宫,每当月亮升空,萧太后面窗而坐赏月吟唱,早上又面窗邻水梳洗打扮,水面的微风吹动银铃传来阵阵铃声,宫殿遂被命名为“银銮殿”。
后因地震,行宫倒塌于淀中了,于是大河淀成塌河淀。传说,曾在某年西北方向的天空,大雾弥漫中再次见到萧太后的“银銮殿”——有学者认为,这是水汽蒸腾和光线折射形成的“海市蜃楼”。
关于行宫塌陷,还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传说有一年冬天,潘仁美克扣杨家军粮,大军困顿难行。杨老令公梦神仙甩浮尘三下,惊醒后有探子来报,辽国行宫陷入地下。令公传令打破辽兵。
不仅仅是行宫,萧太后也在此修建了造甲、军粮两个土城,企图以此为基业以便随时入主中原。历史上,此地与白沟河和海河,共同构成了宋辽对峙的边境防线。在武清、宝坻,还流传着萧太后运粮河的遗址和传说。可见,塌河淀在特殊历史时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承担着一定军事、政治作用。
天然形成的塌河淀,还承担着诸多水利功能。
水利调节 疏导减灾
天津城市地理变迁研究学者白工说,在清乾隆四年(1739)版《天津府志》中记载:“塌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也……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六里,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迳城儿上入七里海。”清代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允祥、吏部尚书朱试提出:“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围绕着塌河淀大量修筑减河、引河。陈家沟、霍家口二河就是早期引洪入塌河淀的减河。
车笠介绍,道光四年(1824)程含章以疏导之法治水直隶,提出“挑西堤头引河以泄塌水淀之水”。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塌河淀放淤的重要性被重视,原因是泥沙淤积海河干流河道,影响到了航运、行洪功能。
从1932年7月至1939年8月,共放淤15次,其中淀南4次,淀北11次。淀北淤沙1.11亿立方米,淀南淤沙3771万立方米。1937年《河北省工程师协会月刊》刊登一则消息“塌河淀放淤问题”,对放淤之后给出了四项好处解释,如放淤之后塌河淀“地势即可增高,土质当更良好”“每年春伏两汛如在塌河淀及淀北两区分地泄放,则每区均可收获一次……”根据北辰区党史研究室发布的资料,1950年至1971年,在塌河淀地区间断放淤7次,分洪5次。这22次放淤,淤区地面平均淤高0.7至1.2米。此后,塌河淀水域范围逐渐缩小,1984年,修成永金水库,过去塌河淀的景色可在此窥视一二。
更迭的减河
渔获的运河
通过减河,在汛期把洪水倒入地势相对低洼的塌河淀,减少了北运河和三岔河口地区的洪水溃堤危险。这些开挖的减河后来也发生了“转变”。
在1949年夏天时,还有向塌河淀泄洪的记录。
车笠介绍,在1739年的天津府图上可以看到,在北运河与塌河淀之间,存在着三条减河,均为连接北运河与塌河淀。
根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有霍家嘴,在丁字沽东,与居上之北仓,居下之辛庄,本为通塌河淀之三减河……今北仓久湮,惟此同治十年(1871)重浚,而存在辛庄下者,光绪十九年(1893)开为金钟河上口。”车笠解释,北仓减河当时已淤塞,霍家嘴减河在1871年被重新整修、疏浚。此时金钟河也是淤塞严重,使得李鸿章主政天津的时候,于1893年,在原堤头减河的基础上重新挖掘、疏浚,进而改造为新开河,取代金钟河。
新开河开挖时,是一闸一坝的格局。“1919年,海河工程局重新设计修建西式涵闸,地方就在现在的耳闸。”尹树鹏介绍说,此闸修好后,提升了泄洪能力,在1921年和1924年的天津大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此地带河道直通宁河芦台,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津东所产的鱼虾鲜货以及粮米、芦苇制品,从金钟河入新开河,再入海河进城。“海货亦如此。”白工介绍,1919年,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后,与其相连的金钟河口彻底失去了船只运货进入海河的功能,通过北塘一带进津的船只,只能在刘快庄以上进入新开河,经“耳闸”入海河进城,“春季时的海鲜,还在张兴庄一带临时中转进行筛选,城里看到的海鲜,自然都是品相最好的。”(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