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邢蕴静。

天津北方网讯:65岁的邢蕴静是本市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原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却当起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者的志愿者。手机24小时开机,风雨无阻,随时待命为遗体捐献者和眼角膜捐献者服务……五年来,邢蕴静已经为300多名无私奉献者进行遗体和眼角膜的交接。被称为“生命摆渡人”的他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手续。

受父辈影响当了志愿者

“2017年退休以后,我到市红十字会做志愿服务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五年了。之所以从事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的志愿服务,还要从我的父辈说起。”邢蕴静说,1996年,他的伯父去世以后捐献了遗体,当时帮伯父完成遗体捐献的是他父亲。父亲在帮助哥哥办理完遗体捐献手续之后,难掩悲戚,但也觉得这样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很有意义,和家人商量后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手续。2015年邢蕴静父母去世,遗体捐献的手续自然由他来完成。“受父辈的影响,我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手续,当时只是认为这是处理身后事的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邢蕴静坦言,真正让他对遗体捐献、器官捐献这项事业产生崇敬的,是通过五年来志愿服务实践一点点改变的,也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常被平凡人的伟大感动

“我的工作就是365天24小时待命,只要有遗体捐献者和眼角膜捐献者家属来电,无论几点,无论是不是刮风下雨,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邢蕴静有一个黑色的书包,里面常年备着办理交接手续要用的物品,为的就是做到说走就走,他认为专业和速度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我最不愿意接到家属的电话,这意味着又有人离开了……”“总是面对死亡,您有想过放弃这项工作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邢蕴静毫不犹豫地说:“从来没有!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让失明的患者见到光明,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这只会让我更加坚定地从事这项志愿服务,做好‘生命摆渡人’,为遗体捐献事业铺路,为无私奉献者服务。”

有一名大学生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肝源去世,在巨大的悲痛中家人决定捐献孩子的眼角膜。邢蕴静在现场见到了这名学生的父母和姥姥,孩子姥姥的话让他感动至今。当时这位老人含着泪说:“之所以捐献眼角膜,是因为我们困难的时候得到过社会的帮助,如今我们也要回馈社会。还有一个心愿是希望孩子的眼睛能留在世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看这个美好的世界……”为了实现老人的愿望,邢蕴静与接受眼角膜的医院沟通,捐献的眼角膜能否用在年轻人的身上,让这名大学生的眼睛能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替逝者的家属实现心愿。

用心服务推动遗体捐献事业

医学院里最神秘的就是“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在邢蕴静眼里,“大体老师”的付出真正做到了“造福后人”这四个字。2018年起,志愿者们参照殡仪礼仪,为遗体捐献者量身订制了遗体告别仪式,有了固定的流程。这个仪式让遗体捐献者体面地走进学校,与亲人告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都由邢蕴静来写。“用简短的话语浓缩捐献者的一生,这是最难的。我每次都要用心体会,用心去写,好在家属也能感到我的真诚。”邢蕴静告诉记者,在告别仪式上,经常有来悼念的市民咨询如何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截至2022年3月,本市已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375人,遗体捐献1031人。

邢蕴静用一段朴素的话来形容他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我引用一位老战士的话,人活在世上眼前不应该只有荣华富贵,而是真正要为老百姓做事。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问心无愧,实实在在为捐献者做事,让他们的家属放心把遗体交给我们。我最大的愿望是做好‘生命摆渡人’,用心满足捐献者回报社会的美好心愿。”(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