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

天津北方网讯:8年携手奋进,广袤的京津冀大地迸发更加强劲的活力,协同发展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

如何向纵深推进,实现协同发展更大突破?如何继续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让京津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畅谈再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信心满怀。

产业“一条链”,生态“一盘棋”,交通“一张网”,在这场标注发展高度和改革深度的攀登中,最根本的动力来自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实体经济换‘芯’强‘脑’,我们要依托海河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造跨区域科技创新链,还要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强上下游协同。”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说。

创新不只属于科技,更浸透在体制机制的转变之中。“以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三地深化拓展协同机制,环境治理联防联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认为,“下一步要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处置等方面深化合作,尤其是要在区域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区域协同立法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深化协同发展,产业是重要支撑。在主动对接上抢先机、在深度融入上作文章、在精准服务上出实招,努力以天津之“为”服务协同之“进”,就能把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我们要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从服务和承接两方面入手,以高质量服务推动高质量承接,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精准招商和成果转化,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弘湖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孙昌隆说。

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对此,体会最深的是企业。北京有研发伙伴、天津有生产落地、河北有相应配套,在天津中科华盈科技有限公司两位“掌舵人”刘杰和佟炳然看来,正是得益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企业的产值年年升、知名度美誉度一年比一年高。协同发展入佳境,瓣瓣同心向阳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截至去年年底,滨海新区累计引进北京重点项目4729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累计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武清区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共引进项目6180个,引资到位1400亿元……

8年来,协同空间不断拓展,区域协作加速推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快马加鞭、乘势而上,唱响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无数追梦人正在奋力奔跑,书写雄浑壮丽的协同发展新篇章。(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