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家住红桥区咸阳北路街彰武楼社区的张守义老人生于1922年,今年100岁了。除了年轻时参加辽沈战役耳朵被炮弹震伤,如今有些耳背外,在儿子、儿媳的照料下,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昨天,记者见到了这位离休老干部。“您平时下楼吗?”“我睡觉还行。”听到老人如此答记者问,在座的人都笑了,老人知道听岔了,也跟着笑起来。“我父亲就是耳朵有些背,得大声说话。”老人的儿子张铁成说,父亲出生在东北,小时候学习成绩好,受人资助读完大学,后来参军在部队当兽医。正是因为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张守义格外重视身边亲友孩子们的学习,但凡哪个孩子因为没钱上不了学,老人都会出钱资助其完成学业。而这些,张守义从未和家人提起,每次都是人家登门感谢,妻儿才知道,也解开了张守义存不住钱的“谜团”。受老人资助,不少孩子已经读到了硕士、博士。

慷慨解囊的张守义,在生活方面却极其节俭。记者面前的老人,罩衫袖肘处打着补丁。“我给公公买了新衣服,他说什么也不穿。我说,都一百岁了,就别穿打补丁衣服了。公公却说,一百岁了,还穿什么新衣服。”儿媳戴文华指着家里的家具说,“这些家具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款式,我们想重新装修换换家具,公公极力反对,还说我们俩‘败家’。” 戴文华笑着说,公公什么都舍不得扔,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别扔,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受老人影响,一家人外出就餐,剩菜剩饭必须打包,从不浪费。

老人不善言语,记者采访时,他一直在看体育频道的节目。“我父亲最喜欢看体育赛事,喜欢排球、篮球、乒乓球。前段时间北京冬奥会,他也一直关注着。”张铁成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那年,他带着父亲去医院换牙,老人还曾打趣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北京冬奥会”。如今看到了“家门口”的奥运盛事,老人特别高兴。

老人身体硬朗离不开儿子、儿媳的悉心照料,也得益于老人与世无争的良好心态和规律的生活起居习惯。张守义每天7时起床,8时准时吃早餐,半块老式面包、一个煮鸡蛋再搭配牛奶或者豆浆,天天如此。早餐后,读书看报一样不落。12时吃午饭,18时吃晚饭。“公公对吃的从不提要求,顺口就多吃点,不顺口就少吃点,但是爱吃五花肉。”细心的戴文华总会通过观察老人吃饭多少来调整每餐食谱。晚饭后是老人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必看体育赛事和时政类节目。(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