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蜿蜒的边境线上,韩淑秀家的烟囱已冒出袅袅炊烟。不到六点,她早早起床,和在这里驻勤的移民管理警察一同准备巡边的干粮,10余人的屋内,被笑声填满。厨房蒸气氤氲升腾,两口大灶下,灶火正旺,噼啪作响。这里是韩淑秀住了一辈子的家,也是移民管理警察的“护边驿站”。
【资料图】
时值8月,位于中俄边境的东宁市三岔口镇金厂沟屯山间秋意正浓,这是很多人眼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但对于70岁的韩淑秀而言,这是她看了50年仍未厌倦的风景。
韩淑秀在田地巡逻
初心可抵岁月漫长
“你们住在这里,就有义务协助派出所守边护边,边境安全稳定,你们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时间回溯到1971年,韩淑秀嫁到金厂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巡边民警的一句话让韩淑秀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智斗野兽、河滩逃生、劝返群众…… 此后的五十多年,在边境线上总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
巡边
金厂沟屯作为边境前沿的抵边村屯,虽然景色秀丽,但实际上住户并不多。70年代初的野外巡边条件艰苦异常,夏天蚊虫猖獗,冬季风雪肆虐,每天在边境线上步行十多公里更是家常便饭。冬天大雪封山,这里就成了人迹罕至的孤岛,韩淑秀仍惦记着边境安全,日复一日的枯燥与孤寂并未动摇韩淑秀守边的信念。50年间,十多公里的巡边路,韩淑秀从青涩走到了暮年。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条件艰苦,带着质朴的愿望、带着守边的初心走了10多万公里的巡边路,劝返临界人员百余人,制止非法狩猎50余起,修复破损的边境设施……在她心中,守护边境安全,能为国家做贡献是她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移民管理警察的提灯人
在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眼中。韩淑秀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更像一面耀眼的旗帜,民警到了韩淑秀家中更像是自家人,他们亲切地称韩淑秀为“韩妈妈”。
与韩妈妈的故事要从建立“护边驿站”讲起,金厂沟屯距三岔口边境派出所将近40公里,执勤民警往返的小路颠簸难行,到山上驻勤,短则半个月,长则半年,因为没有警务室,工作生活极为不便。韩淑秀见状翻盖三间大瓦房,无偿提供给派出所当警务室,边境管理工作繁忙时,一铺炕上曾容纳过十余人。在民警心中,“韩妈妈”的家早已成为鼓舞他们戍边报国的“暖心驿站”。
建立警务室
50年间,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韩淑秀家的“护边驿站”一直都在。上山采药为民警治疗失眠,帮民警缝补衣物,与民警唠家常……在驿站中,韩淑秀包的饺子是很多民警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一碗热乎乎的饺子不仅暖了民警的心,也更加坚定他们戍边的信念。
与民警宣誓
只要能走得动就一直守下去
守了一辈子边,韩淑秀说她从没后悔过,“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图国家平平安安。”在韩淑秀眼中,自己和三岔口边境派出所守边民警一样,心向祖国,永远走在路上。
夜间巡逻
例行巡边,爬坡蹚河,日复一复,韩淑秀从未停歇。走累了,就找个几十年前采金人留下的半人高沙坑避风,脚冻得有些麻木时,再出坑沿着巡逻道跑一会热身......50年的坚守让她习惯这种生活,儿女多次请她进城安享晚年,都被她回绝。“只要能走得动,就要一直守下去。” 在韩淑秀看来,她向往的不仅是山里清甜的空气和自由的生活,更是为了几十年的护边事业,继续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如今,韩淑秀巡边路上多了一个人的陪伴,他的三儿子薛连军从部队转业后,接过母亲的绿布包,追寻着母亲的足迹,继续翻山越岭、查看界碑、义务巡边。他说:“母亲一辈子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她的行为对我的成长有深刻影响,我要带着她的初心继续走下去!”
见习记者 李成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