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图为陈民芳教授(中)在学校材料加工车间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本报记者  雷风雨摄

天津北方网讯: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民芳仍然在学校实验室忙碌着。她的学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陈民芳老师致力“产学研用”结合,让科研成果走出校门,成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典范。

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王铁告诉记者,去年4月首台“天津号”纯太阳能车亮相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惊艳全场,其中,车身轻量化最后10%的瓶颈就是由陈民芳教授团队攻坚克难完成的。“天津号”整车减重的目标是同车型的50%,天津阿尔特汽车公司最初结构设计的最大减重只能达到40%,这最后10%怎么解决?当设计人员找到陈民芳时,离整车装配时间仅剩1个半月。“陈民芳老师当时正备受眼疾困扰,戴着高达1200度的近视镜视力也只有0.3,医生告知她自身的晶体已经损坏,必须手术更换。”王铁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又是眼疾缠身的挑战,陈民芳没有退缩,经与设计人员认真研讨,决定用密度比铝合金小1/3的镁合金制造车身仪表板管梁和轮毂实现减重目标。

技术攻关中,“天津号”仪表板管梁横截面金属焊点遇上了一道难关,陈民芳决定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剪切熔体搅拌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为了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我推迟了眼睛手术的时间,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是,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陈民芳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攻关难点,她们研制的镁合金第一次正式上线挤压,挤出的型材就出现了断裂。当时又赶上挤压工厂所在地遭遇罕见大暴雨,车间进水、设备停工。面对一团糟的局面,她沉着冷静技术攻关,终于提前5天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天津号”瘦身的最后10%做出了贡献,也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走出校门,真正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中。

陈民芳深知加强“产学研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2017年由她主持的基于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6篇学术论文的国家基金项目,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陈民芳立足医用镁合金研究特色,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思路,在寂寞的研究探索中发奋努力,为的是实现她心中的梦想,将自己拥有的专利镁合金材料研发成可降解骨折内固定器件,避免传统金属器件的二次手术,造福广大骨伤患者。近期,她成功与企业合作开发可降解骨折内固定产品,该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陈民芳始终言传身教,用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和青年教师。“我们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天津市重大战略需求,鼓励教师依托天开高教科技园、西青大学科技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有6个团队的8个项目被纳入天开园储备项目,陈民芳教授团队是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典范。”王铁说。(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