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科将离去的老人的名字制作成标牌,汇聚成“生命之树”。
【资料图】
天津延安医院院长王艳丽,在安宁疗护病房和老人谈心。
天津北方网讯:3月30日,106岁的戈奶奶在天津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走得平静、安详,一如生前模样,仿佛仅仅是沉睡,进入一场不再醒来的好梦。
在追悼会上,戈奶奶的家人向天津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科的医生和护理员们表达了谢意。记者了解到,天津延安医院是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下属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有临终关怀科,从1998年起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截至目前已送走近4000位老人。医生、护理员、社工、志愿者等为生命终末期老人提供减痛止疼、精神抚慰、灵性关怀等服务,甘当生命的摆渡者,让老人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有尊严地谢幕。
当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转变观念,面临人生即将落幕,表现出理性和冷静的一面。他们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而愿意坦然接受生命的凋零。于是,他们到一些机构接受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服务,走到人生的终点。
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护理员们,也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力所能及地完成他们的心愿,共同经历着生命教育,完成心灵的交融。
从“不愿意”到“离不开”
延安医院护理长黄冬梅依然记得她刚入职护理员时看到的情景,一进病房,病床上躺着的是奄奄一息的老人。她以前见过病人,也知道癌症晚期的病人要面临各种困难和痛苦,但是,见到这么多老人集中在一起,她的心里还是有点慌张和恐惧。
当时,她从外地来到天津,期待拥有一份工作和收入,为家庭分担压力。一想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她立即打起精神,按照护理老师的指导,投入到护理老人的工作之中。这位老人需要翻身,那位老人需要测温,还有老人需要喂饭,搀扶他们下床……
一天的劳累工作结束后,黄冬梅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做梦还梦到那些老人在喊她,她一激灵坐了起来,才发现还不到上班的时间。那时候,她觉得这份工作有压力,不好干,有点不愿意做了。
后来,随着她接待和服务的老人多了,慢慢地发现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她又有点舍不得这份工作。确切地说,她开始“离不开”那些她服务的老人了,生怕一离开,这些老人和病人就会出问题,会想念她。这种牵挂,在老人和护理员之间是相互的,也让黄冬梅在护理员的岗位上一直坚守着,到今年已经14年了。
去年,一位医院退休的护士将89岁的母亲送到了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病房。老人当时处于昏迷状态。女儿透露,母亲装有心脏起搏器,多个器官衰竭,她已在家中护理多日,实在没有办法了。黄冬梅接手后,为老人做了仔细检查,并开始有针对性地护理。
老人已经多日未进食,黄冬梅就和同事们用针管一点点儿地喂老人,同时防止老人呛咳。两三天后,老人竟然睁开了眼睛,黄冬梅和同事们继续细心护理。一个星期后,老人有了精神,奇迹般地开口说话了。
黄冬梅赶紧凑到老人跟前儿询问:“您想吃点什么?”老人说:“我想吃酱豆腐、小米粥和窝窝头。”黄冬梅有些疑惑,她赶紧给老人的女儿打电话,询问老人以前的饮食习惯。女儿听了热泪盈眶,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她的妈妈确实一辈子最爱吃这三样东西。真没想到,妈妈还能开口说话,说出来的与以前的饮食爱好完全一致。
那一刻,黄冬梅也非常激动。又一位老人在她的照顾下“活了过来”,不仅延长了生存期,而且吃到了自己爱吃的东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现在,黄冬梅护理每一位老人时都愿意相信,他们还有希望,生命或许有奇迹出现。
“你一定要对他们好”
护理长常秀云至今仍在为一位乳腺癌晚期的患者惋惜,内心有万分不舍。当年,这位年仅30岁的女患者来到临终关怀病房时,容貌靓丽,非常漂亮。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已是乳腺癌晚期,全身多处复发,每天都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这位患者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即将绽放美好的青春。然而,病魔悄然而至,经诊断她患了乳腺癌。为了留住结婚生子的希望,她回到山东老家做了保乳手术。由于癌细胞清理不彻底,不久后又复发,并已无法挽回。无奈,她打电话咨询,自愿接受安宁疗护服务。
特别爱干净的她,由于乳房和多处皮肤溃烂,已不能淋浴。常秀云和同事们就一点点帮她擦洗,让她保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常秀云曾问她:“你有什么愿望?”她说:“想见见妈妈。”于是,常秀云就联系她的母亲。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她的母亲历经很多困难从山东老家来天津看望孩子。
常秀云和护理员同事问患者想吃点什么,她说“想吃苹果”。然而,她的母亲极度悲伤,对医院周边的地理也不熟悉,一时间不知道去哪里买。于是,常秀云就自掏腰包,给患者买来了苹果;同时,尽力安抚和开导患者的母亲。
“5·20”是一个浪漫的日子,那位女患者给自己买了玫瑰花,却用黑色的纸包裹着。在凄美的玫瑰花陪伴中,她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在护理员的帮助下,家人为她举办了海葬。每每说起这位女患者,常秀云和同事们都眼含热泪,这也让她们更加认识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眼前那些还健在的患者。
护理员糜长琴曾经接待、服务过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属将老人送来时,老人因患胆管癌晚期,肺部已被切除了一半,乳房也被切除了一半,身上留有很大的伤疤。家属悲痛地说,母亲一辈子罹患多种疾病,做了很多次手术,罪都受够了。家属特别嘱咐:老人不能受凉,不能感冒,更不敢被新冠病毒感染。
接到这样的老人,家属实际上已不抱希望。然而,医生和护理员们没有放弃,她们用周到、细致的服务争取让老人的状态好一些。在糜长琴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老太太的状态一天天好起来。护理员也轮番接力,让老人躲过了新冠病毒的侵袭。
糜长琴说,8年前,自己在家做全职妈妈照料女儿。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开始产生了逆反情绪,不听话。她认识到,自己要走出家庭,于是,她应聘到安宁疗护护理员的岗位上。当时,女儿不知道也不愿意听她的工作情况。
随着女儿的成长,糜长琴发现,女儿开始向她打听自己工作的情况,更愿意听她讲工作中的故事。这时候,糜长琴和女儿处得像好朋友一般,她向女儿讲述了自己服务老人的工作和他们的病情。女儿曾天真地问:“他们为什么睡不着觉,是没吃好吗?多给他们吃点好吃的吧。”到后来,女儿慢慢知道了“癌症”“医治无效”“疼痛”等词语的含义,她在听完妈妈的讲述后,眼含着泪对妈妈说:“你一定要对他们好……”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重
护理员们,接待和服务的一部分患者处于癌症晚期。癌症无情,一些四五十岁的患者因医治无效,也会来到临终关怀医院接受安宁疗护。最终,不同年龄的患者都会被护理员们的工作和服务精神感动。
一位53岁的女企业家,事业非常成功,然而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已到晚期。来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后,她起初表现得很高傲,不配合护理员的工作,而且对护理员说:“你们做这个伺候临终病人的工作太辛苦,围着病房转没意思。我以前常常坐飞机,全国各地游玩儿。要是我能好的话,就给你们安排更好的工作。”
随着癌细胞扩散,她的疼痛感越来越强,身体状态一天天变差。护理员们为她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听她讲以前的创业故事。她慢慢体会到,眼前的这些护理员们从事的是多么有意义的工作。最终有一天,她对护理长黄冬梅说:“如果我好了,我就留在这里做志愿者,和你们一起工作……”
在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故去的病人,他们的名字会被制作成标牌,汇集成一棵“生命之树”,展现生生不息的意象。病人故去后,家属会给护理员写下留言,护理员也会写下对故去病人的祝福和留言。最终,这些病人的人生故事和他们与护理员之间的寄语、留言,被编辑成一本《百姓传》的册子,作为纪念读物被传阅。
延安医院院长王艳丽今年37岁,从事护理老人工作已近20年。她回顾自己的工作,觉得核心是要有“服务意识”。昏迷的老人及其他生命终末期病人,要永远相信他们内心是明白人,对待他们须热情有加,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柔,这些已成为临终关怀护理员的基本工作准则。
护理员糜长琴说起,她进入医院临终关怀科第七天时,前六天已学习了服务老年人的操作技术,自信满满地找到老师黄冬梅说:“(单独上岗)我能行。”黄冬梅当时对她一口拒绝:“你的操作很流利,但你的服务差温度。”这时候糜长琴明白了,服务好病人,重点在于服务的态度和温度。这是一份有灵性、体现人文关怀的工作,想干好很不容易,而自己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创办多家养老院的孙华院长指出,对一些癌症或疾病的晚期患者做插管等操作,只是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并没有改善和提升老人的生存质量,实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医疗资源。因此,应鼓励部分老人接受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应广泛加强生命教育,让更多的人理性看待死亡,冷静对待生命的凋零和谢幕。
王艳丽介绍,当前,医保政策对临终关怀服务有最高限额,部分患者的护理服务会超出限额,因此医院有一定的负担和顾虑。她期待相关部门能研究制订灵活的医保政策,让医院和患者无后顾无忧。当前,在安宁疗护岗位上服务的护理员们普遍年龄较大,护理岗位缺少后备人才,急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协同合力,培育相关人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期待更多的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加入到护理老年人的队伍中来。(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