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贺新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津北方网讯:“本命年”对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到了“本命年”,很多人会穿上象征着消灾解祸、趋吉避凶的喜庆红色,与亲朋好友一起跨入新年。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在春节期间依然身穿白色“战袍”,加班加点值守“医”线,为他人消除病痛,为生命“守岁”。一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静、三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田永刚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静(左一)正在查房。

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大年三十上午,在许多人和家人一同张罗着年夜饭的时候,李静却在忙着给病人转病房。记者见到她时,正在前往心内科病房的路上。“冬天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过年期间大家作息不规律,再加上聚会多了,难免暴饮暴食,按照往年经验来看,因突发疾病前来就诊的患者有时比平时还多,所以我们得提前做好万全准备。”李静说。

回忆2022年,展望2023年,让李静很感慨:“我们医院有1490名护士,其中不少人老家都在外地。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一直留守在天津、留守在一线,过年也回不了家。虽然大家不说,但是我心里知道,谁不想家呢?去年从年初开始,全市的医护就没闲下来,我们也不例外。而且我们医院还面临着三线作战,一是保证医院正常接诊,二是支援大筛,三是水西院区当时还肩负着接收海河医院出来的康复患者的任务。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各科室护理人员调配,有时看着大伙儿太累了,我真的想让她们歇歇,但她们有一位算一位,都是抢着往上冲。虽然有人落泪,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话到动情之处,李静眼中泛起了泪花。

前段时间,各家医院就诊人数暴增,对天津的医疗“防线”形成了很大冲击,此时又是医护人员站了出来,坚守“阵地”寸步不退,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役。这其中就有李静和她同事们的身影。


田永刚(左一)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过年排班,李静尽力安排大伙儿轮休,想让她们回家过年,但很多人却抢着值班。这些年轻的护士们有的说:“我离家近,让离家远的同事先回家。”还有的人说:“过年肯定忙,年后再回老家。”李静感动地说:“跟她们一比,大年三十值个班又算得了什么呢?您问我新年愿望是什么?从个人来说,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肯定是希望阖家欢乐,一切平安。我家孩子今年中考,希望孩子能考入心仪的学校。而从一位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疾病还是挑战,在兔年中,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很快就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视频里的年夜饭

记者见到田永刚时,已经是大年三十的19时,他刚从急诊手术室里出来,还来不及喝一口水。

去年9月,结束援藏工作回津的田永刚马上投入到支援大筛的工作中去,然后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市三中心医院同样面临到一轮求医高峰。“我们科室医生加上护士一共60多人,几乎陆续都出现了发烧等症状。我当时周末病了两天,周一就来上班了。烧虽然退了,但浑身无力、咳嗽等症状随之而来。但为了患者,我们的N95口罩一戴就是一整天。时间长了,总有一种喘气困难、要溺水的感觉。”田永刚说,最令他感动的是,那几天只要还能爬起来的同事,不管身体难受与否都来医院上班了。普通人病了找医生,医生病了吃药顶,因为田永刚知道,他们是普通患者的希望,无论何时他们都不能倒下。疫情放缓,但田永刚并没有放松,每年春节都是骨科及外伤的高发时间段,刚刚那台急诊手术就是因为做年夜饭时切到手了。

当记者问及田永刚,48岁的本命年春节,没能跟家人一起过,遗憾吗?田永刚憨厚一笑说道,习惯了。一身红早就买好了,等下班回家穿。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除夕值班,注意身体。你看,我们留了一桌好菜,等你明天回来吃。”忙里偷闲,田永刚在医院走廊的角落里接了家人打来的视频电话,电话里传来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歌舞声,田永刚简短回复了几句,挂断了电话便又和同事们投入到工作中。“我的本命年愿望是,大家一切都好,一切都顺利!不来医院不得病”采访最后,田永刚笑着说。(津云新闻编辑王舒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