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水缸存水。
天津北方网讯:由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海河传媒中心联合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向群众汇报——2022委办局长年终访谈”节目昨日推出第八期,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颇走进津云中央厨房,回应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就本报记者提出的宁河区柳庄村每天限时供水、村民用水困难的问题现场推动。
(相关资料图)
村民反映:每天限时供水
“这么多年了,我们这里还不是24小时有自来水,限时供水,回家晚了根本没水用,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日,宁河区苗庄镇柳庄村村民陈先生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多年来,该村村民的生活用水都是由村里的自备机井供应,供水能力有限,只能每天两次限时供水。为此,家家户户都自备很多大缸大盆大桶,每到来水的时间段,无论有多重要的农活、多紧急的事情都要放下,赶回家里接水,不然可能一天都没水吃。对于工作地点较远的打工族来说,如果供水时间和上班时间冲突,用水就更加不方便。
陈先生说,因为不是24小时有水,所以家里不能安装电热水器,冬天不能洗澡,只能去4公里外的镇公共澡堂,十分不方便。去年,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免费安装了更环保更卫生的自动冲水马桶,集中拆除了老式露天旱厕所,但是因为没有24小时的自来水,上厕所时还要提一桶水,所谓的蓄水式冲水马桶,无水可蓄,形同虚设。
记者调查:管网老化严重
柳庄村位于苗庄镇东南部的蓟运河东岸,全村共345户1126人。12月18日,记者在该村村民张明新家看到,灶台旁的角落里放着一口大水缸,里面存满了水。张明新说,喝水、洗菜、做饭,都要用水缸里存的水。入冬以后,每天4时30分至7时30分供水一次,11时30分至13时再供水一次。一旦错过,生活用水就无法保障,用水缸和水桶存水,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日常习惯。
张明新指着院子东南角厕所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接水,为了多存些水,除了水缸、水桶,还要把热水器的水箱灌满,一次能存40公升水,仅供全家几口人日常洗漱用,要想使用抽水马桶就更困难了。”
随后,张明新带记者来到位于村子中央的机井房。记者看到,机井房外墙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井深500米,成井时间1979年12月”。村里的机井管理员、72岁的赵福顺大爷告诉记者,机井水被抽上来以后,经过加压泵加压,再通过村里的管网输送到各家各户。区里的水务部门会定期对机井水进行检测公示,确保水质达标。
随后,记者来到柳庄村村委会,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云惠。“市政供水管网已经铺到了村里,但村里的供水管网不符合水压要求,无法供水。”他告诉记者,苗庄镇共有30个行政村,包括柳庄村在内,相邻的多个村子都没有接通市政供水管网,主要原因是村里部分管网老化严重,只能给村民提供低压机井水,如果接通市政供水管网,水管无法承受水压,会导致破裂跑水。去年,苗庄镇北部的马滑庄村曾尝试加压供水,但加压后管道爆裂,一夜之间跑了500多吨水,无奈只能暂停供水。
马云惠说:“元旦、春节就要到了,希望水务部门能尽快对村里的管网进行改造,让村民们早日告别机井水,用上24小时供应的自来水。”
现场推动:明年完成改造
在“公仆走进直播间”直播现场,宁河区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科负责人张得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据张得宝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河区绝大部分村庄一直沿用单村机井供水的模式,每天在规定时间段内供水。2019年,宁河区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涉及15个镇街、252个行政村、95000多户居民。处理后的水源引接到各村的村口或者机井房,原计划利用村内现有供水管网实现24小时统一供水。2020年12月,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具备了通水到村条件。2021年2月,在村内管网压力调试和试运行过程中,村内管网“爆管”“漏水”现象频繁发生,造成经常性、大面积停水,各村平均漏损率达30%以上,个别村漏损近60%,难以有效保障正常供水。经入户摸排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村内管网老化,管材超使用寿命,锈蚀严重,还有就是村内管网的材质、承压标准、承插接口方式等均不能满足市政供水要求。
2021年6月,经过对供水问题研判,结合各村诉求,除运行较好的少数几个村外,其余各村停止统一供水,恢复单村机井供水,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村机井饮水安全。
今年4月,宁河区决定实施村内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对全区252个行政村村内管网设施更新改造,计划铺设管网1484.3公里,迁移、安装水表9.5万块,彻底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切实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前,工程已经完成立项,取得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等相关批复,工程批复投资12.9亿元。12月15日已完成施工招标,工程开工备案审批正在进行中,计划12月下旬正式开工,2023年12月完成建设。预计2023年9月,部分村将实现通水,其余村在当年12月全部实现通水入户。届时,村民们就能使用上水质优良、24小时供水的自来水。(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