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请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天津北方网讯:星期六早上七点半,牛志强第一个到了实验室。入驻海河实验室388天以来,白天做实验,晚上改报告,周末不休息,24小时连轴转,已经成为他工作生活的常态。


(资料图)

2014年,牛志强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加入南开大学,带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扎进实验室里,攻关“水系锌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现在,风电、光伏,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清洁能源,如何更好储能,成为最大课题。

相比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用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的水系电池,稳定性更高。在这片蓝海里,各国在使用哪种金属氧化物上展开角逐。

在天津政策、研发资金的支持下,牛志强带领团队,用锌离子,成功实现水系电池研发。2021年,研究成果获得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理论基础,到模型初见,从0的突破到1的成果,只差临门一脚。国家能否在这个领域实现领跑?这也让牛志强和团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让更多科研创新,从可行走向可用,服务国家发展,天津也重磅打造五家海河实验室。看中牛志强团队的成果,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主动邀请他和团队入驻。

在这里,他也第一次对接到力神、捷威动力等新能源企业,多种应用场景,也让牛志强看到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们携手,向产业化发起冲击。

这个小小的纽扣,就是牛志强和团队,研发的电池原型。现在,团队还在不断调整锌、锰等氧化物的配比,达到性能最优。以千分之一为单位调整配比,他们做出了数以万计的方案。

只有在一次次的试错中,等到一次对的成功。一周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他们又测试了近百种方案。

24小时不间断地测试,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情况,除了几分钟的上厕所时间外,日夜都要守在实验室里。

今年24岁的张延玉,刚刚成为团队一员。而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上来接触的,却是封边器、球磨机等这些在工厂里才能看到的设备,学会做电池,是他们的入门门槛。

由于水系锌电池是完全创新,没有地方可以代工,因此所有实验电池,都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她的手上,也磨起了茧子,长出了血泡。

实验测试,与噪音为伴,三四个小时下来,汗水也灌满了手套。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越到临门一脚,坚持,就尤为可贵。(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