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数字正义”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法治建设论坛,让“数字正义”有了更加生动的注脚。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审判执行业务深度融合,‘一网’通办、‘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正在各级法院变为现实”“法院既可以是实体的诉讼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在线法庭”“超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有力支持更加客观精准的寻找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在作主旨发言时,谈到了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互联网司法和智慧法院建设情况。
当有了信息技术作支撑,会为法治实践带来哪些突破?如何让“数字正义”唱响最强音?聚焦数字法治前沿理论和法治实践热点问题,在网络法治建设论坛上,与会嘉宾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学术研究方向,谈想法、提建议。
“天津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设为抓手,推动审判执行、诉讼服务等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网络司法的能力水平,积极回应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说,目前,全市法院全面建成智慧庭审系统,实现线上证据交换、电子举证质证、语音文字自动转换、电子卷宗自动生成等功能,当事人可以网上查阅电子卷宗、证据材料,核实修改庭审笔录。“我们研发的审判智能合议系统,实现在线视频同步合议、电子档案同步查阅、合议笔录自动生成,相关成果亮相2019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在提升司法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李静说,天津还大力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让司法为民更便捷、更高效,“全市法院聚焦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和多元解纷机制。立案、庭审、调解等19项诉讼事务不仅线下能办,当事人通过扫码登录即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全面上线‘在线保全和委托鉴定系统’,实现申请受理、流程管理、质效评价全部在线办理;建立法院网上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等平台互联互通,为当事人提供跨地域、全流程的在线调解、司法确认等网上解纷服务……”
李静表示,天津将进一步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深入推进司法审判和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工作就要紧跟到哪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当前,互联网与法治融合,必将持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独特作用。
“网络法治是21世纪全球法治进程面临的‘世纪课题’。”就高校如何在推动网络法治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吴朝晖建议,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和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推动大文科、大信息等学科群交叉会聚,凝练网络法治的前沿方向,通过理论移植、方法互鉴、对象转移等,构建中国自主的网络法治知识体系。以线上线下联动深化网络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将网络法治的现实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法治的教化育人效能,大力培养引领网络法治创新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与技术变革相融合,智慧法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互联网司法研究院院长刘奕群,通过调研在感受到智慧法院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同时,发现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存在的风险。
刘奕群认为,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算法固有偏见、系统融贯不足和数据潜在风险等三方面挑战。对此,他建议,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坚持结果公正与过程公正并重,建立算法过程监督和结果验证机制;坚持推进应用与审慎评估并重,维护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适法统一与自由裁量并重,通过各类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技术改进办案流程与效率的同时,保留法官个体对法理情理的自由裁量空间。建立司法实务人员和信息系统研发人员协同组成的数据标注专家队伍, 将审判经验、 司法常识、 司法政策、 法学理论等沉淀数据纳入司法公开数据范畴,建立数据与算力一体的新一代司法信息智能公开体系,“此外,司法人员的裁判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一定要贯穿司法审判的全过程,探索人机协同的辅助决策应用模式,形成人与智能技术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模式。”(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