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本版昨日刊发《网络“隐性伤害”家长不容忽视》一文,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共鸣。很多家长纷纷表示,确实没有注意到网络“隐性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根据家长的反映,记者在网络上展开调查,发现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资料图】
游戏平台审核有漏洞
“打了半天游戏,一开麦,里面全是小孩子的声音,但看账号却显示为成年人。”市民陈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暑假一到,打游戏时经常发现“猪队友”是小学生,只能在0时以后再玩,希望游戏平台能加强审核。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大游戏平台不断升级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功能,但是漏洞依然存在。未成年人只要用家长的微信账号就可以随意登录游戏平台,绕过防沉迷系统。
“孩子和姥姥、姥爷回老家过暑假,有时就用我的微信账号玩游戏。还是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打游戏了’,我才知道是孩子用我的账号在玩,但我的手机上没有任何提示。”市民刘女士提出建议,游戏平台可否通过微信或者短信的方式发送登录信息,告知本人何时登录游戏;如果该账号用户玩游戏超过两个小时,可否发送信息以达到提醒的目的。
此外,一些游戏中心和平台还存在诱导未成年人为游戏充值的问题。记者搜索“诱导未成年充值游戏”关键词,弹出14000余条相关内容。“9岁孩子被某手机品牌游戏中心诱导充值三十多次,金额上万元”等类似内容有很多,投诉方均表示,在游戏充值的时候,平台没有任何短信通知,没有刷脸或者其他审核,没有确定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直接放任充值。广大家长呼吁加大游戏监管力度,避免给未成年人和家庭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孩子上网缺乏防范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这意味着短视频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相关部门一再为各大短视频平台管理“加码紧扣”,但由于未成年人缺乏防范意识,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消除。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未成年人在录制视频时衣着不符合年龄,在账号上公布微信号,甚至仍然可以直播。
记者打开一个短视频平台,在同城一栏里发现不少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账号,并上传各种视频。其中,地址标记在滨海新区的一个账号,介绍里写着“每天给大家跳两个舞蹈”,粉丝已经达到7万。记者翻看478个作品发现,出镜的是一名今年小学刚毕业的女孩,还未成年。这个女孩两年前开始拍摄,起初还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记录日常生活,然而最近的视频内容就变了味。女孩置顶的作品里,穿着不符合年龄的黑色丝袜,跳着不符合年龄的舞蹈动作,但点赞量却高达数万。下面的评论露骨低俗,甚至还有网友发一些不雅图片。该账号还有一个粉丝群,群成员显示有75人,近九成为男性。从直播动态看出,这名未成年主播本月中旬几乎每天都直播。
记者还发现,另一个未成年女孩居然把微信号直接公布在短视频平台介绍页面,在微信里搜索后就可以加其为好友。此外,记者在短视频平台刷视频时,竟然刷到不下10个未成年人在直播,而直播间里还明确写着“快手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或打赏”。
部分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2019年3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推动下,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从内容推送、观看时间、软件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严格限制。但此前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报告》显示,81.8%的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仍需要改进。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各大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只在每天第一次打开时才会自动弹出提醒开启,而且需要用户自觉选择,主动开启。记者打开一些短视频平台选择青少年模式,有的需要设置4位数密码,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一般设置4个数字密码,孩子经常能看到我怎么设置的,所以这个青少年模式多少有点鸡肋。”市民李女士说,暑假期间孩子由老人照顾,老人宠孩子,总趁着他们上班的时候给孩子多玩一会儿手机,而且老人也不懂得什么是青少年模式。
“孩子不太喜欢看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虽说都是官方制作的视频,但缺少互动性,只能点赞、收藏,不能评论,内容也和孩子的年龄稍显不符。”一名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她也打开过某App的青少年模式,其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有些简单。她建议,最好能分为“儿童模式”和“青少年模式”,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络中的一些内容,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也缺乏强制性。面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强制其选择青少年模式,但面对初、高中等年龄较大、思想更为独立的未成年人,家长很难对其用网体验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看不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