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7月的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八里湾,湖岛相间,阡陌交错,水光波动,稻浪起伏,一幅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美景。
2个月前,市规划资源执法总队等多家部门联合在这里集中放飞了127只候鸟。“选择在八里湾放飞,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绿植密布、水源丰沛,能为这些林鸟的栖息和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市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洋说。
家住八里湾附近的村民黄宏坦言,5年前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遍地鱼塘,河沟异味,小厂房散乱……2017年,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本市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散乱污’企业众多,在城乡接合部地区高度集聚”等问题。就在当年,本市作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高标准谋划建设“津城”“滨城”双城间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用相当于中心城区2倍的面积,为京津冀再造一叶“城市绿肺”。人大立法、政府规划、属地动员启动,市级领导小组随即成立,24家成员单位立即开展工作。5年来,这片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从蓝图走向现实。当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问题,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得到全面整改。“把大量的建设开发用地变成生态用地,下的是一步先手棋,算的是一个长远账,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塑了天津城市空间的布局。”市规划资源局二级巡视员范树合说。
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用脚来投票。随着生态面积的不断扩大,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乔灌木品种达到30余种,以前难得一见的狐狸、刺猬、野兔、野鸭等陆地野生动物成为常客,白鹭、灰掠鸟、大斑啄木鸟等40多种野生鸟类在此安家。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屏障区内碳汇能力也持续增强,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加到344.53克/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35.19克/平方米,是全市增加值的2.1倍,达到约15万~20万吨/年。屏障区内林地、湿地、草地、耕地、水域形成的巨大碳库,成为本市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位于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钉子小镇”——西青区王稳庄镇,也见证了这一蝶变。“以往我们镇制钉产业很繁荣,听说全国近四成的钉子来自这儿,好多厂子往河里偷排偷放,河沿儿的土都染成了黄色的。”王稳庄镇河道保洁员孙超大爷说。借着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东风,王稳庄镇下决心“拔钉子”,将全镇800多家“散乱污”企业整顿完毕,保留企业全部进入园区。拆迁的土地披上了绿装,污染的河流得到治理,冒烟的小作坊被“金田绿屿”“翠屏泊舟”等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态项目取代。变绿变美的小镇迎来了新机遇,一批世界和全国五百强企业来这里入驻,中化农业、国家粳稻中心项目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在这里扎根。
随着各类生态要素的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屏障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日益凸显。研究显示,与2017年相比,绿色生态屏障区平均气温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与之毗邻的天津城区东部温度下降0.2℃,湿度增加2%,有效阻断了“津”“滨”两城“超大热岛”和“超大干岛”的形成。去年,绿色生态屏障区域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3微克/立方米;区域内8条主要河流全部消劣,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从2017年的100%下降到16.7%。
截至目前,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增加至19万亩,森林(绿化)覆盖率由建设前的7%升至26%。屏障区内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为一体的、面积在千亩以上的规模性生态区域20多处、300多平方公里。“到‘十四五’末,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67%以上,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接近30%。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不仅能为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还将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