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日前,人社部公布了18个新职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人们熟知的“网红”“主播”其实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互联网营销师;大家云监工的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其实是由“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像拼积木一样来完成的……这样一个个新职业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坐落在本市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了解到新职业“孵化”的全过程。

记者近日来到坐落在和平区建设路97号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这里是2004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天津建立的综合性职业标准开发机构。“很多新职业、测评标注,包括教材都是从这里诞生的。”业务负责人符伟和职业标准研究专家徐熙思从新职业的产生到职业标准的制定、技能培训等方面,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新职业申报有讲究


(资料图)

符伟的办公桌上放着“智能楼宇管理师”“无人机操控师”“全媒体运营师”等多个职业的培训教材,这些都是由基地联合企业共同申报并开发的新职业。“人社部有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每年面向社会持续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的主管部门或协会都可以申报相应的新职业。申报之后,人社部经专家评估论证、征求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意见等程序,最终确定能否成为一个新职业。”符伟进一步举例称,今年公布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除了基地连续几年申报外,其他单位也在申报。下一步,就会征集职业标准的开发单位,相关培训机构都会参与到标准开发中来。有了标准之后,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才会被认可,人社部门相关的政策、培训补贴才能相对应实施。

记者在该实验基地了解到,以往大家口中的“网红”“主播”其实有一个职业名字叫“互联网营销师”,是基地与轻工业联合会共同开发的,去年年底已经向社会公布职业标准。符伟强调,社会上很多新增的职业如果没有一个名称来规范的话,没法判定职业,只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比如“网红”具体做什么,在行业里如何划分职级,每个等级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都要在职业标准中规划出来。职业标准制定后,人社部门就要搭建培训体系,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等。

判断新职业标准明确

“有需求就可以被称之为新职业吗?”徐熙思纠正了记者这一认识。判断是否是新职业会遵循几个标准:第一,人们能不能通过这个职业挣取相应的工资报酬;第二,有没有规模性从业,吸纳就业的人口是否够多,能否有更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如果是非常小众的新兴职业,也无法成为主流职业;第三,这个职业能不能长期存在,而非昙花一现。比如,电子竞技持续申报10年才成功。

徐熙思拿着几本厚厚的新职业培训教材对记者说,一个职业诞生的背后,有很多事情要准备。要公布职业的名称、制定标准、搭建培训和评价体系,一套工程下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随便认定一个新职业,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考量能否成为一个新职业需要通过多个维度来观测、审定。徐熙思举例,五年前短视频制作无法成为新职业,五年后也许就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成为一个新职业。说着,她又打开内部数据库,搜集、汇总各行业最新的动态和一些岗位招聘信息,基地里16名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做这项基础工作。

受人社部的指导,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的职能是去市场挖掘、孵化这些新职业。基地作为职业观测点,常年观察社会职业的变化和变迁。基地每年都会向人社部提交10个以上新职业建议。

配套体系政策跟得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变了,随之而来的职业也会发生变迁。比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是企业产业升级后的职业需求。

当一个新职业被认定后首先会让就业人员有一种归属感,其次会拉动大量人员就业。伴随着教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搭建和完善,以及培训补贴政策的出台,就业人员就能通过新职业培训、考取等级评价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而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就是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的人才。采访结束的时候,符伟又和几家大型旅行社负责人研讨“旅行社计调”这一新职业的培训教材内容。

截至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已经承担开发了20个新职业,包括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全媒体运营师、无人机驾驶员、旅行社计调等,为社会生活注入更多活力和精彩。(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