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天津这十年
天津北方网讯:一扇公交车窗,透过它,乘车人看路、看风景,等车人看人、看车厢。10年间,透过车窗向外“看”,公交线网越织越密、公交站点越来越多、城市风景“越跑越快”……透过车窗向内“看”,车型越来越大气、车厢愈加人性化、车尾不再冒黑烟……伴随“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建成,如今,透过这扇车窗可以看到更多。
透过车窗向外──
“贪吃蛇”变少了,“到地儿”更快了
“数一数、算一算,705路多少站,西关西、雅园里、人民医院、怡华路、吕祖堂、西营门桥、宇正园……从头到尾82站。”这是刘利祥──一位“85后”资深公交爱好者编唱的一段快板儿。他说,后来这条线因在途时间太长,司乘都受不了,调整后一分为二。
刘利祥对津城道路有着说不上的痴迷,很多线路被他编成段子娓娓道来,在朋友圈被称为公交“活地图”。
“哪怕贵点儿,年轻人也喜欢坐能一站直达的快线。”刘利祥管这种车叫“高级车”。在他的记忆里,以前公交线路长,在途时间久,“一条线像‘贪吃蛇’,恨不能把沿线人多的站点全加进去。”
像705路这样又长又慢又挤的公交车,随着2014年我市建设“公交都市”提速的步伐而改变。也正是从那时起,公交不断做“加法”补空白,市中心公交站点也实现了500米站点100%全覆盖,公交线网越来越密。
“30路车延到家门口,送孩子上学、去医院、倒地铁都方便了。”家住丽福华庭的张阿姨说。
随着轨道交通成网,长、重、绕的公交线不再“吃香”,为提高运载效率,公交调密补疏做起了“减法”。
“606路最初从佳宁里到唐山道,因人多火爆,两端终点站陆续延到瑞景龙洲道和梅江南,平峰跑一趟就要2个多小时。”刘利祥举例,“地铁1号线开通后,线路重合多,大家都不爱坐606路了。”
“现在606路已大幅缩减重合站点,并向北延伸至急需加车的双青新家园,南端截短同时增加新兴路等站,节省运力加快周转。”市公交集团运营业务部线网规划岗专责韩家庆介绍。
线到网,密向疏,在公交“加减法”中运载效率不断提升,刘利祥心中的“高级线”多起来,让他能够“到地儿”更快。我市“十三五”时期,开、延、调公交线路超过300条,韩家庆介绍,公交集团仅去年调密补疏线路就超过50条,减少低效里程300多公里。
透过车窗向内──
“新玩意儿”更多了,“老面孔”不见了
“640路还有3站就到。”家住新开路的高飞乘公交前都会在家打开“天津公交”App查看车辆位置,估摸好时间再出门。这是她在10年前想象不到的,高飞说:“以前等车,冬天冻得直跺脚,夏天热得一身汗。”
掐点儿等公交只是乘客切身感受之一,乘车体验更舒适、支付方式更便捷……这些变化在10年中悄然发生。734路公交司机刘靖是其中一名见证者。
“10年前开线时,郊区线开不上一手新车,只能开市区线淘汰车,轮儿沉、离合器硬、刹车沉。”刘靖说,“现在的自动挡纯电车,车型特别俊,乘客坐着舒服,我开着也省劲儿。”谈起自己开的新公交车,她越聊话越多、越说越开心。
从油车到电车,从没空调到有空调,公交车换了好几轮,“十三五”时期,我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80%。除了节能环保、安静舒适,新公交车还配有一步踏板、高度调节及侧跪等人性化辅助功能。
“前阵子我父亲住院,我特别关注了无障碍车型,问过908路司机轮椅怎么上车,他说‘我一停车,后门踏板一翻就能下来,特别稳当,总医院这站总有轮椅车上来’。”刘利祥说。
10年间,随着高科技的“新玩意儿”在等公交、乘公交中不断应用,一些“老面孔”也逐渐从乘客视野中消失,比如曾经的售票员。而如今,点钞员也逐渐淡出。
付慧娟曾是一名公交点钞员,负责将投币箱里的钱币捋顺、数清,最高峰时,每天要点2万多元,她凭借眼疾手快,总能在考核中位列前五。
“现金支付越来越少,很多点钞员都转岗了。”眼下,市公交集团第四客运有限公司客票收入中,移动支付已达现金支付3.7倍,点钞员也从130多人大幅萎缩至12人,付慧娟2019年转岗成点钞中心统计员,她觉得,这对城市发展是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