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区分级控制图
农业产业化分区域图
试点区域位于海河流域中下游,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五区
在“津城”“滨城”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带中,采用生态环境导向型(EOD)城市开发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路径
安排人工湿地建设、河道沟渠生态治理、污染底泥清理、生态护岸建设、污水管网改造、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处理系统提升7大类24个项目
日前,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天津市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构建京津冀六河五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相结合,推进京津冀上下游联防联控,改善海河中下游段水体流态,提升河流自净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发挥天津作用。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河网水系纵横密布。当前,京津冀对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98%,部分主要河段出现季节性断流,河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的实施,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构建环首都生态绿色屏障带、打造增蓝复绿的渤海之滨、实现产绿融合发展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试点区域位于海河流域中下游,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永定新河汇水区与独流减河汇水区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包括一级河道4条,分别为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新开—金钟河和海河;二级河道22条;主要湖库5座。方案涉及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五区。实施期限为2022—2024年。试点将在“津城”“滨城”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带中,采用生态环境导向型(EOD)城市开发模式,落实三级管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路径,打造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努力形成渤海之滨产绿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模式。
试点方案提出,多措并举实现根源提升,协调以黄港水库、鸭淀水库等湖库为核心的干支流水库群与中下游水系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强马厂减河、月牙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共安排人工湿地建设、河道沟渠生态治理、污染底泥清理、生态护岸建设、污水管网改造、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处理系统提升7大类24个项目,实现水系连通、水体循环,提升河流自净能力。
试点方案按照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将农业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片区:北部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区、中南部生态种养业观光区和东南部田园综合体示范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为目标,重现津沽鱼米之乡风貌,带动区域内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试点方案明确了蓝绿空间占比等9项主要评价指标,和深化污染治理等6项重点任务。经远期(2035年)规划发展后,区域内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可达到3.24亿立方米/年。统筹利用地表水、再生水和外调水等水源,形成河湖水系连通,调度灵活的水源体系,基本保障生态和农业用水量2.5亿立方米/年,约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的77%,在保障用水的同时为后续可持续发展留有空间。
目前,试点区域北部地区(滨海新区、东丽区)大中型企业、央企外资企业较为集中,形成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食品饮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南部地区(津南区、西青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较为集中,形成了金属制品、装备制造、模具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到2024年,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撤销取缔坐落在一级管控区内的全部园区以及二三级管控区内不符合规划的园区,保留或整合坐落在二三级管控区内符合规划的园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主题产业园区,积极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点,支撑试点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初步建成以绿色业态发展为引领,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方向的转型发展示范区。
试点区域内部分水系现状水质较差且多为硬质护岸,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和水体自净,同时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态系统脆弱。到2024年,通过建立试点区域调蓄、净化湿地协同体系,同时结合区域河道水渠生态修复,实现水体有序流动,还河湖健康生命,促进水生态系统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记者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