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本报近期连续报道的“为老助浴”话题,引发读者关注。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洗澡不便,老年人在理发、看病买药、办理各种业务等“关键小事”方面都希望获得帮助,还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或独居、空巢老人希望有人能陪着聊聊天、散散步。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陪老人就诊”“陪老人聊天散步”等新职业陆续出现,但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陪诊不只是跑腿儿
今年是45岁的周女士做职业陪诊员的第二年。“我之前在私立幼儿园做过保育员,身边人都说我比较有亲和力,对待老人也有耐心。”周女士告诉记者,成为职业陪诊员前,她经常帮邻居和朋友家里的老人到医院看病、拿药、取报告。“慢慢地,我发现医院里不管是挂号缴费、取药还是拿报告,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对年轻人来说肯定更便利,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却增加了难度。再加上有的医院搬出了市区,院区也越来越大,年轻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父母看病,这样一来,老年人不仅出门难,到了医院就跟进了‘迷宫’一样,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让人看了心疼。”
于是,周女士便做起陪诊员的工作。她在网络平台发布可以陪老人就诊的广告,又通过口口相传逐渐积累了一些客户,需求者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就诊时间。对于第一次合作的客户,她要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服药情况,以便在就诊时和医生沟通。“我可以帮忙预约挂号,也可以上门接老人。到医院后,我会帮着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陪同检查、交钱取药拿报告,预约下一次就诊时间或帮忙办理住院……”这个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周女士还会在陪诊时与老人们聊天拉家常,“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真心地陪伴他们,这对老人很重要,他们有时会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跟我说心里话。”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陪诊员的工作存在质疑。周女士说,很多第一次接触陪诊的人认为陪诊不靠谱,要么是号贩子,要么是骗子。“一位河北省的客户在网上看到了我的信息,加了微信后第一句便问我是不是黄牛,能不能挂到某某专家的号。”周女士无奈地说,“我当时跟对方聊了一个多小时,才打消了他的疑虑。”后来,这位客户带老人来津看病,周女士全程陪伴,给他们帮了很大的忙,老人的检查报告也是她帮忙取出来邮寄过去的。
入行门槛低无统一标准
周女士坦言,目前陪诊员的入职门槛很低,没有硬性评判标准,也不像养老机构的护理员一样有相关资格证书,更谈不上行业标准,“我最担心安全问题,在陪诊过程中万一老人出现意外怎么办?所以每次都绷着一股劲,直到把老人送回家,才能松口气。”
周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个人接单,一些企业也在做陪诊业务,大家意识到,有很多老年人需要这项服务。“虽然陪诊作为一个职业来说并不规范,价格也有低有高,存在各种问题和质疑,但我们还是希望社会不要忽视这个职业背后大量且真实的需求。希望有关部门从制度、行业标准方面,对这个新兴职业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责任和义务。”周女士说。
陪聊叫好不叫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空巢、独居、行动不便、高龄老人内心非常渴望与别人交流。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人发布信息称可以陪老人聊天、遛弯儿,还有人称可以陪老人下棋、读书看报、逛公园等,能给老人更多彩的陪伴。
记者以客户的身份咨询时,对方表示偶尔会有人来咨询,基本上都是老人的子女,但付诸实际、真正接受这项服务、花钱找陪聊、陪遛弯儿的并不多。“一方面,与陌生人聊天老人不容易敞开心扉,也不愿意花这个钱;另一方面,老人和家属担心遭遇诈骗。”把陪聊当兼职的李先生说,为什么老人更容易相信电信诈骗,主要是一些老人内心孤寂,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骗子们就是抓住这个特点,用甜言蜜语让老人获得心灵温暖,对他们产生信任,所以陪聊需求大,但风险高,接受的人少,“我也是有一单算一单,陪老爷子老太太聊聊天、解解闷儿,自己也挺有满足感,没指着这个赚大钱。”
住在河东区万新村的王大爷今年80岁,独居,老伴儿已经去世,子女都没有退休,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特意请了钟点工照顾老人。“我父亲腿脚不好,下楼不方便,整天一个人在家,特别渴望和人交流,所以每次钟点工来都会说个不停。”王大爷的儿子告诉记者,他们知道老人需要陪伴,但平时比较忙,只能在周末去看望老人。
记者询问,现在有专人提供陪老人聊天、遛弯儿的服务,是否考虑让老人体验一下。王大爷的儿子迟疑了一阵表示,这样的服务确实挺好,但不敢冒险把陌生人请到家里,也不敢让陌生人把老人带出去,“我还是希望社区、物业、志愿者或是有资质的专业养老机构有这样的服务,能够保证安全和专业。”(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