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

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教育话题成为关注热点

天津代表委员有哪些建议?

一起来看下

孙丰源

近视防控和应对措施应进行年度考核

与绩效挂钩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高发引全社会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孙丰源走访了教育主管、学校、医院等单位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天津市小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为41%(6年级为66%),初中生为76%,高中生为84%,其中有近20%发展为高度近视。此外,小学阶段近视的进展速度最快,每年提高10%左右。从发病区域看,中心城区高于郊县。

摄影:天津日报记者 杜建雄

孙丰源表示,虽然各地都着手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要求,制定规则举措,但也有些学校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教室首排座椅距离黑板过近和照明不足的问题;有些学校家庭共同管理的联动机制欠缺,学校家长对高度近视会发生不可治愈的病理改变认识不足,导致防控措施在主观上放松。”孙丰源说,少年近视的发生问题严重,是关系到全民族的眼健康问题,亟待重视。为此,孙丰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全民的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意识,通过社会的广泛宣传,明确近视眼的危害以及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家庭、学校、医疗机构都是近视防控的主体责任者。

第二,责成有关部委考虑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减少或取消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偏难、偏深的教学内容,真正从源头上真正给孩子以“减负”。制定出适合孩子年龄段生理需求,适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接班人的教学大纲。学校是学生“双减”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责任,减小课外作业压力,与学生家长保持联动,动态管理,切实减负。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成立防控近视的人员机构,专人负责,明确责任。校医应建立学生的视力健康档案,避免形成“查视力,走过场”的情况发生,要一人一档,个性化管理,监测视力发展曲线,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共同负责指导推动近视眼防控工作,在主管教育的部门和学校的年度计划中,近视防控和应对措施应作为部门考量项目,进行年度考核,与绩效挂钩。学校应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联动机制,监督学生的科学用眼健康,共同担负近视防控的主体责任。

第四、制定并监督执行,青少年标准化读书距离,标准化照明,连续阅读时间等指标;加强体育课教学和户外活动;推广学校进行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科普教育课程,普及眼的保健操。

第五、根据儿童的发育特点,加强学校膳食的科学化管理,科学配餐,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钙质缺乏。

郭红静

出台课后服务指导目录和操作规范

2021年,在教育领域重磅推出的“新动作”,莫过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让“双减”行稳致远?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立中车轮有限公司仓储科五金杂品管理组组长郭红静带来的建议就与“双减”有关。

摄影:天津日报记者 杜建雄

郭红静表示,2021年“双减”政策全面推行后,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负担,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后服务方面,各个学校服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丰富,有的学校则以看各种录像视频为主,引起学生反感。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从时间上投机取巧,将所有课程挪到周一至周五,还有一些校外机构“打擦边球”,如国学相对应语文,逻辑训练对应数学,英语戏剧表演对应英语,与双减政策相违背。

因此,郭红静针对“双减”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主管部门应牵头整理课后服务指导目录和操作规范,使学校既有标准动作又可以增加自选动作,并把课后服务纳入综合考评中,使学校更加重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学生收费、教师加班费、社会机构和学生志愿者报酬需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区间,避免管理不规范。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美育评价体系,还要加强对校外非学科机构的管理力度。

最后,既要加强体育、美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又要尽快出台统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案例编写。

丁梅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

关心教育事业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丁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提案。

丁梅委员表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中小学美育工作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对美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美育资源不足、美育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丁梅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

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素养的高度来认识,放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引导广大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美育的目标和重要意义,摒弃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不能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不把美育工作仅仅看成是个别美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要真正把美育思想融进办学理念,把美育寓于所有课程之中,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着力拓展美育资源

着力拓展美育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智囊作用,建立优质美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丁梅说,学校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一校一特色”,充分挖掘各学校地方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场所。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美育资源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不断丰富中小学美育的内容。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和场所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校内外协同机制,积极拓展美育资源。

着力完善课程体系

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规定美育课程的基础上,着力探索美育与非艺术科目的融合,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仅欣赏艺术美,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模式创新学校课程。结合“双减”工作落实,整合各方面资源,用基础课程+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的方式,构建更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以戏剧节、朗诵节、合唱节、舞蹈节、器乐节、读书节、科技节等各类活动为载体,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普及与专业相兼顾,拓展覆盖面和参与度,以全视角引领学生对美的感知,将美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至于校外。

着力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师资来源。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大对美育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和受众面,对美育任课教师采用轮训方式“回炉”深造,将艺术科目和非艺术科目教师、专兼职教师、校内校外艺术工作者均纳入培训范畴,在国家级培训中列出部分名额专门用于美育师资培训,打造一支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美育教师队伍。

推荐内容